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庐山有感(三)

(2009-08-29 15:52:15)
标签:

杂谈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在庐山的几天,我和夫人还游览了仙人洞、庐山博物馆(芦林一号)、御碑亭、白居易的花径、含鄱口、黄龙潭、黑龙潭、东林寺等等名胜。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6月20日到达九江市,导游给我们介绍说:“九江市古称‘柴桑郡’,三国时期是周瑜大都督在此操练水军的地方,这里还有当年他的点将台。”到了九江,我向主人提出要看看白居易有关的文化遗址,他们很高兴地陪我去看琵琶亭,我对主人说:“从小对诗人白居易非常仰慕,到现在还会背不少他的诗作。尤其,他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间(即公园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出了名作《琵琶行》。当时,我在北京22中读高中,我的文学老师刘元善,古典文学教的极好,使我从小对古典文学非常感兴趣,由于非常热爱这首诗,到现在我还会全文背诵。”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对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还有着更深的情谊。60年代初到中期,我在国家乒乓球队训练时,就曾受到《琵琶行》诗句中的启示,后来才创造出“中近台两面攻”打法的理论——加速制动。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在这之前训练时,我对加速有研究运用的多,对制动的动作(球拍攻完球后,拍子停在什么地方更为科学)几乎没有研究。可是在训练实践中,处处感到光研究“行”(加速)是不够的,由于挥拍动作过大,打下一板球老是来不及。因此,“停”(制动)的问题,我开始注意,开始研究。而白居易诗中有一句诗:“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花,使我心灵发育、精神成长。音乐在演奏时(行的当中)是很美妙的;然后,立即一停(制动)更美,更动人,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如此,打球的道理不也如此吗?这说明,打球挥拍动作停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它可以为下一板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动作过大(制动不够)下一板就来不及了。

 

登庐山有感(三)

 

登庐山有感(三)

  在60年代的初中期,由于我攻球找机会时的动作比过去改小多了,引起了一些同志们的关心、议论和善意的批评。半个世纪过去了,几乎全世界打乒乓球的运动员,找机会的动作都非常小,制动的动作运用的非常自如,我感到非常的宽慰。从这一点上,感激我们的老祖宗,多么有文采、多么有智慧、多么有力量。这也说明一个真理: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