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三十六条忌——(三十一)忌击球无分寸
(2008-12-06 20:45:49)
标签:
杂谈 |
运动员三十六条忌——(三十一)忌击球无分寸
杀鸡用牛刀,是小题大做;杯水车薪,是大题小做,都不够恰当。看人下菜,是生活中处事待人的尺度,汽车能分档变速根据需要而变才显得安全科学。而乒乓技术上能够精确地、有区别地、灵活运用有分寸地发力击球,也就是看球下力,才会凶稳兼顾,对敌手则显得能随机应变而变化莫测,这是技术境界上的一级高级素养。我们回顾乒乓先辈姜永宁的直板削球,无论从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来评论无愧优秀二字。但是后来为什么缺少争雄的锋芒呢?究其原因,和他的工具是分不开的。他使用的是胶皮板,所有削过来的球,都在微转与微不转之间游移,没有旋转大差异的变化,就体现不了以转吃人的锋芒,对手就自然容易对付了。后来的削球者张燮林、王志良就能在工具的能力下,制造出强旋转球和不转球,给对方的旋转上经常是由小分和大寸的突变。姜永宁苦于无此小分和大寸的旋转差异,自然逊色了。我们再看容国团、徐寅生打球,有些球他们是强攻猛射、有些球又宛若轻抚咪猫,一方面给对方力量上的大差异,感到来球无规律,难于防范;另一方面他们自身能根据来球性能、特点审时度势,用力得体、合理,其威力就不言而喻了。有些击球欠分寸的人常是当则不则,只有一种力量、速度、旋转、落点,其节奏、规律易被对方掌握,威力自然逊色。而来球是千变万化,只有简单的一两种方法去应对复杂的现实,失误是情出自然的。所以对每个来球的轻、重、缓、急、旋转、落点的合理处理都要有敏锐、精确的分寸来对待,否则在乒坛无法立足,何谈逞雄。高技术境界的运动员常讲手指感觉,这是对来球的一种情报反映,仅此还不够,还得学会和学好手腕、手指恰当的发力,运用自如的调遣,例如台内小球,手指对球板的轻触、微压和强压球,那么出手之后的球性能是会有很大变化,运用的好,常是一巧破千斤。分寸感既是如此重要,必须让运动员从小打球就贯彻合理,区别对待,并练习、掌握手腕和手指这个细腻而高级的技术动作,从而建立起分寸感,为攀登技术高峰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此暗功难以登峰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