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动员三十六条忌——(十六)忌无新变

(2008-05-11 16:18:45)
标签:

杂谈

运动员三十六条忌——(十六)忌无新变

 

  “不能新变,难以代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包括我们的训练也都是发展、前进、更新的。乒乓球的技术也是由低向高发展的,所以训练方法也是要由低向高过度的。随着年轻运动员技术、战术等不断的提高,训练的方法、手段只有衔接得好,才能使运动员的技术等方面能迅速的提高。如果运动员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训练的方法,手段依然是陈旧的老一套,跟不上去,往往会导致运动技术状况停滞不前,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可是,不少教练员、运动员对训练方法的更新认识不够,不知其重要性及对未来很大的影响。

  我在1959年3月以前,对攻球的速度上不去、没有威力,尤其是反手攻球,对方一用快速压我,我就毫无办法,连自己主动发力进攻也觉得威力不足。正手攻球,我攻对方时觉得还可以,当对方攻我的正手时,我快速还击的能力却很低。这时,我也采取了不少办法,诸如加快步伐的训练,上肢的加速等。可是这些艰苦的措施依然收益甚微,技术上处于停滞状态,使我情绪沉闷,好象是在逆流中向上游泳,竭尽了全力却仍在原处。这时候国家队教练梁焯辉来看我们的训练,在休息时,我向他请教,他语重心长地说:“小庄啊,你的技术我研究了很久,我觉得到现在该是加新技术的时候了,训练方法也要有所改变。你现在的攻球用的是大臂,动作大,摆速慢,速度上必然受影响。因此你应当掌握前臂的发力技术,就会动作小,速度快,显示出近台攻击的威力,速度也会上去,应当用前臂的球却使用了大臂,效果是不会好的。这是一个新技术关,你要突破它……。”我听了这一席话,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一下子就觉得信心十足。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在短期内把前臂的运用掌握好!”我苦钻、苦练了半个多月,终于有了体会,初步掌握了运用前臂击球的运作。这时候,我的站位也又靠近了一点台子,正手攻球运用前比时,觉得大臂也放松了。梁指导看了后高兴地说:“把运用前臂的技术再巩固一段,然后再往前练习手腕的运用,技术上是无止境的,前边还有许多高峰啊……。”

  梁指导教了我正手攻球运用前臂的攻球后,解决了我的苦衷,尝到了甜头。我又联想,反手攻球是否也可以用前臂发力去攻啊?我又开始了尝试,经过一段练习、运用。我发现反手攻球的速度、力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不得我喜在心头。但训练了几个月后,我对这样的训练方法又不满足了,感到是比原来有所提高,但仍觉得威力不足,摆速上的连续摆动仍觉得吃力,仓促,我又算了一下帐,近台的正反手攻球已由原来的三、四尺的摆动距离,缩减到了二、三尺了,能不能再减少这个运行距离?为了加快击完球后的动作还原。我又摸索了一套“三急”训练法,即:急起动、急刹车、急还原的办法,从而把攻球的速度、力量又提高了一大步。

  在乒乓球技术上要加强力量和速度,一方面要挖掘身体素质,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用制动的方法,为一下板球的攻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动作结构具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显得轻松自如,内紧外松,从而潜藏着很大的威力。训练方法由低级到高级,运动员的外功要向内功转化、深入,使之既能剑拔弩张,放情逞势,也能沉虚固静。内功,要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外形掩盖,效果才更好。内功有了较深厚的基础,再往外练,使之更益精深。

  功夫贵于内。技术上的不断提高也有待于训练方法的不断提高。更新、合理、科学,否则必将导致技术上的停滞不前、枯萎,阻碍着才能的发挥甚至扼杀有才能的运动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