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乒乓战术的运筹思维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在战争中,依靠有利地形一边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待进攻者疲惫不堪,士气沮丧之际,再转守为攻。
古战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魏、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不直接去救韩,却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向魏国杀去。魏国大将庞涓闻讯大惊,急忙从韩国撤兵,回师追赶齐军。而孙膑用了减灶法,由十万灶减为七万灶,庞涓回师途中见只遗留下七万灶坑,高兴的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庞涓留下步兵,率领轻锐之军,晓夜兼行,贪功追击,兵士疲惫不堪,锐气已消磨殆尽。而田忌、孙膑却已在马陵道埋伏了万余精兵,以逸待劳。孙膑又命士兵把树皮刮掉,用笔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天色将晓,庞涓率领魏军来到马陵道,马陵道山深林密,路很难走,魏军早已精疲力尽了。庞涓却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正在惊疑,踌躇间,只见山上火光四起,喊杀连天,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势败智穷,拔剑自刎了。
乒乓战例:
1965年,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比赛中,我在关键时刻以3比0胜了曾三次击败我的日本选手高桥浩,我心里虽很高兴,然而也有个阴影令我忧虑。因为下边也许将要和欧洲名将,号称“铜墙铁壁”的绍勒尔相遇。绍勒尔在我之前先遇到了中国名将张燮林。张是乒坛誉称“折不断的柳条”的直板削球选手。这两员名将是以柔对柔,柔中有刚,你来我往,一个球几十板,几百板尚未见分晓,龙腾虎跃,势均力敌,打满五局竟鏖战了两个多小时,双方直战得大汗淋淋,气喘咻咻,最后一局打到27平,绍勒尔连胜两球,结束了这场“马拉松”的战斗。紧接着,就由我和绍勒尔争夺决赛权,此时,我是心情舒畅,精力旺盛,越打似乎精力越充沛。当我抬眼看绍勒尔时,他显得精疲力竭,步履紊乱。这场球简直是顺流而下,不到25分钟,竟直落三局,绍勒尔败北了。如此顺利的取胜,这是张燮林耗掉了绍勒尔的体力和精力,可以说是张燮林和我联合起来,共同击败了绍勒尔。没有张燮林对绍勒尔的奋战消耗,就没有我以逸待劳的天机,否则,历史的局面可能又是另一种写法了。
感受:
1、切忌感情用事,要理智的对待事物。
2、消耗和回避敌手的锋芒,抓住敌手疲惫之际,转守为攻,一举击破。要刚柔结合,先柔后刚。
3、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4、逸,不是静止不动和高枕无忧、松散斗志,而是养精蓄锐,积极准备。待,不是目的,消极等待;而是观察选择战机,为战而充分准备。创造战机,削其势力,以期最后歼敌。
5、只有平时励精图治的练兵,才能有扎实雄厚的实力,从而也才会产生震慑的威力,使敌手畏而不攻,相应的为自己换来能够休养生息的逸。
6、战斗中善于夺敌士气,扰敌将心,疲敌体力,三者紧紧相连者这就会取得主动和胜利。
附:
荣高棠同志前些日子逝世了,我虽然没有最后见到他的遗容,但是他一直活在我的心中。在我的成长中,他倾注了许多心血,1965年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他担任我们的团长,在我和高桥浩、绍勒尔的比赛中,他率领全团的同志为我出谋划策,耐心细致地做我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在回国后撰文《从第28届世界比赛看我国乒乓球队的成长》中写道:
......张燮林在单打中对联邦德国著名削球手绍勒尔苦战五局后输了,尽管他在战术处理上还有可以改进之处,但总的来说,是打出了风格和水平的,做到了输球不输人。他表现了中国运动员应有的好风度,赢得了观众的赞佩,把他当胜利者一样看待。当庄则栋以3:0胜了高桥浩、接着又以3:0战胜绍勒尔时,人们不禁赞誉庄则栋个人的打球风格和技术“无愧于世界冠军”,而且惊叹:“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最后终会打出来。从这个场子里,看到了时代的缩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