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球道梅赏梅

(2020-12-29 10:57:45)
标签:

旅游

文化

体育

健康

娱乐

      球场花草薰,
      尘界是非群。
      鼠岁冠波折,
      辛年气象新。
      七律  球道梅花开
      通年佩罩杉花季,
      庚子挥杆疫虐中。
      擒雕捉鸟白头叟,
      蓄实增花腊月风。
      堤敷赤羽芝青道,
      舟渡林间铃挂桐。
      摇曳婀娜愈治力,
      忘观妙曼姒闻功。
          注:铃挂树,又称梧桐树,法国梧桐树;姒闻,“Swing”源于苏格兰英语,指高尔夫的主要动作,摆杆,挥杆整体摆动动作。

https://blog.wenxuecity.com/upload/album/c9/14/7b/1bc0d3de4429jso8G2nu.jpg

七律  球道赏白梅


擒雕捉鸟喜心头,
得博拥推当馈酬。
佩罩通年花粉恨,
挥杆庚子疫情忧。
晨伸球道千霜坠,
暮漫林阴万步游。
凭赏优姿愈治力,
梯台妙曼展风流。

 

   参阅:梅原产于中国,花期为冬末或早春,故称冬梅、春梅,其花色多白、粉红。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梅与兰、竹、菊合列为“四君子”,和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耐寒的特性,使其在中华文化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在周代,梅与雪还尚未有紧密的连结。
古人观察万物,自然也发现梅的生长特色,而将其拿来进行文学创作,比如《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诗经.小雅.四月》:“山有佳卉,侯栗侯梅”等。不过《诗经》中所提到的梅,并非后人熟悉的梅花而是指果实-梅子,周代诗作着重描绘其果实,赋予许多象征意义.
唐代以前 梅在诗词作品的形象
要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梅树所盛开的花朵。魏晋时期文学诗词中的梅,逐渐摆脱周代以来的梅果刻板印象,转而以梅花做为作品的主要歌咏对象。梅于早春开花的高洁淡雅姿态,开始被文人所欣赏,因此创作于南北朝的梅花诗,多带有早春意象。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何逊(480-520年)《咏早梅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内容紧扣梅花花期早开早落的特性,描述其在霜雪中独自绽放与凋零的姿态。
同时期的诗人谢燮(525-589年)《早梅诗》:“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而谢燮的诗中更不见“梅”字,更别出心裁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此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虽然这两位诗人不约而同以“早梅”为题,但对于梅花外型、香气并无过多着墨。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作,多直接以梅花之花期进行书写,《咏早梅诗》虽然雪与梅同时出现在诗句中,但尚未形成后世文人将两者相衬的描述手法。唐代咏雪诗中的梅花
到了唐代,在当时文学主流-唐诗的影响下,梅在众多的唐诗中有了不同以往的描绘,以及文化意涵的塑造,这些都加深了梅的美感与艺术价值,雪在诗中也与梅花相衬,共同构筑出冬天景色及诗意。翻开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看到梅花与南北朝时期大不相同,而有颜色、香气等对比。像是诗人杜甫(712-770年)的诗作《江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杜甫通过梅、雪与江,带出一片绝美的冬日景色。此外,梅花在柳宗元(773-819年)笔下,呈现出与南北朝不同的审美视角,《早梅》:“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同样形容早春绽放的梅花,柳宗元着墨的方式与南北朝诗人大不同,他藉由描摹梅花的香气与颜色,凸显梅花独有的风韵,更在诗中展现出梅花傲立雪地、迎向天空的积极面,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梅常是默默沉受霜雪的姿态大相径庭。
魏晋文人通过观察自然,将于寒冬中绽放的梅花与白雪一同放入诗句中,为丰富多变的咏雪诗、咏梅诗的开拓者,这些诗作让梅花的文化形象有显着突破,而后在唐代开始了雪梅相衬的冬天景观,也赋予梅花更多的审美视角,以及傲骨的形象。尽管梅早于周代便有相关的文学诗词作品,但其文化意象的刻划,乃是由历代文人一点一滴地精雕细琢而成。

https://blog.wenxuecity.com/upload/album/f0/97/bd/d45821d90578vwyfg01S.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