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穷则思变
从“日不落帝国”到“日落西山”----钱太好赚了
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从强盛到走下坡路都是遵循着“物极必反”这条规则的。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一段论述:“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国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称号的国家。15世纪末,收复失地运动成功后,西班牙统一,迅速走向海外扩张道路。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文明,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宣称拥有主权。西班牙王室与欧洲各王室联姻,取得了大片领地的继承权。卡洛斯一世时期,西班牙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合二为一,使西班牙在欧洲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败或阻挡最强大的敌人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西班牙遂开始称霸欧洲。这表现在1525年俘虏法王的帕维亚之战、1527年擒获教宗的罗马之劫,确立西班牙在西欧与南欧的霸权地位。
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当时“钱太好赚了”,有了霸权就可以“躺着进钱”、“财富滚滚而来”。
西班牙的17世纪是从一场瘟疫开始的,这场瘟疫给人口带来了明显的创伤。但是人口的衰减不能靠数量的减少得以实现,还需要的是生育率的持续低迷,这一状况背后的原因不仅是战争和移民,还必然有经济状况的恶化。美洲白银引进导致的通货膨胀是西班牙衰落的重要原因。西班牙财政之于美洲白银,尤如瘾君子之于毒品。极高的白银收入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投机冒险——1570年代,汞齐化炼银法在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普及,极大增加了银矿的产量,这使得有着“谨慎者”之称的菲利普二世也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外交冒险(在疯狂的1590年代,西班牙甚至同时和英法荷三国开战)。在一系列的庞大开销当中,西班牙先后借助南德意志和热那亚的商人进行汇兑和信贷业务,中途也多次经历破产,但是只要白银不断输入,就总有挽回余地。然而,17世纪美洲白银的接济遭遇了以下两项堪称致命的打击:
白银减产。1598年,美洲舰队为西班牙带来了334.7万杜卡特的收益——这是一个巅峰数字。在17世纪开始的20年内,平均值大约为每年200万杜卡特。然而在1619-1621年,每年的收入只有80万杜卡特。1621年后战事吃紧,收入却再难提升,好的年头不超过150万杜卡特,而坏年头则不到100万。在17世纪剩下的时间里,银矿减产成为了导致多次破产以及其它致命后果的重要原因。
人口锐减、瘟疫、价格革命、走私等因素,就像清朝晚期一样,近亲结婚导致王室衰颓。历史造就了其好战、虔诚、保守的骑士游侠式国家文化,和集权的陆权国家模式——并如传统贵族、天主教教士般,鄙视商人和商业。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虽然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于英国,西班牙帝国开始衰弱,其海上霸权逐渐被荷兰、英国等新兴海权抗衡压制,但其仍不失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一蹶不振,从其伟大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虽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从此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为一个大国。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半岛战争使这个老态的帝国雪上加霜,之后其美洲殖民地纷纷独立。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更给西班牙以最后一击,美国占领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和菲律宾,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日薄西山。1975年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独立后西班牙帝国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大战
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阪泉之战后,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阪泉之战的地点,《中国军事通史》认为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由于黄帝、炎帝是华夏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帝后来又被尊为中华民族共祖,他的业缋广泛流传,他的后裔更把这些英雄的故事连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迁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根据地名的考订,多认为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相距不很远,所以关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地点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隶保定说”;河北南部的“巨鹿说”;
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说”或其附近的“延庆说”,以及在江苏徐州的“彭城说”等。
从涿鹿、保安、怀来以至延庆,都处于冀西北的山间盆地中,这是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宽谷,有适宜锄耕农业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以狩猎的山林,联系有关传说阪泉之战可能就发生在这种有山、有泉、有平畴沃野的地理环境。炎帝后来所以和神农氏合并,是因为这一古族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较大比重,必生活在适宜农耕的地区,而黄帝族“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的记载看,黄帝族不仅从事原始农业,而且为了进行阪泉之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了增强武力,将强悍的熊罴等六氏族有战斗力的人员编成氏族武装,精心教练,更进一步争取同盟者,作了充分准备后才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大戴礼•五帝德》则云:“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