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连续剧《毛泽东》观感
标签:
诗词健康旅游文化娱乐 |
/upload/album/4a/6f/27/2b103a997819XM2LYhhR.jpg
/upload/album/4a/6f/27/2b103a9977947wRfTJZe.jpg
/upload/album/4a/6f/27/2b103a997892N8DKl0Ig.jpg
政治家诗人毛泽东
有人说当年的柳亚子和毛泽东二人是上世纪李杜一样的“革命”诗人。
前者是国民党创建者左派元老之一,是以诗见长的政治家;后者是共产党创建人之一的以政治见长的诗人。
诗人政治家总在诗词里加入曲曲折折的形式色彩,诗风随政治色彩变化而改变;政治家的诗人则是利用诗词来为政治服务,诗词里也贯穿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念。从诗这一同类项看就更显得柳毛性格的泾渭分明。但二人的诗词都是很有造诣,格律平仄是比较严谨、出格的很少。
毛泽东对他的秘书田家英也说过,作诗不是作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形式。要有深厚的典故为底蕴,读后象服了一幅清凉剂。
从毛泽东早期的诗词和他的文章可见其文史功底,浩诗壮词,连贯一生。
在网上见到一首被认为是毛泽东在1975年写给周总理冠以《诉衷情》的题目,在网络和微信群中广泛流传和彼此引用。然而多读一些其著作和熟谙其诗词的人都不会相信这首诗是出自毛泽东本人之手的。
广泛流传的《诉衷情(肠)》文本:
从格调上、平仄出格太唐突,立意也太悲观,与政治家诗人的风格完全不符。
毛泽东一生经历过万水千山,常人难历的生离死别,什么大起大落没经过?毛泽东的诗词多是举重若轻的风格,极少见到那种消沉悲观,戚戚诉泣的情调。从毛周之间的交往更凸显周恩来的举轻若重,谨小慎微,鞠躬尽碎的风格。与其说是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诗词,更有点像是作者站在周恩来的角度而希望毛泽东理解他的忠贞与担心而写成的诗词。
如果是周恩来写诗更趋于近体自由诗,不拘格律和平仄以抒情诗朦胧诗词见长。
毛在1976年元旦时最后公开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雀儿问答》)那两首词的不同结尾句,都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试看天地翻覆)
。诗词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思想情感的低沉抑郁处,而是在这种沉郁之后,诗人一定会将自己的思想拉起来,情感扬起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沉郁之后,一定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之后,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这就叫顿挫抑扬,或者讲先抑后扬。
按词谱规定,第一句的第二个字须是平声、第四个字须是仄声,而该句的前四个字竟然都是平声。再看第五句,其第二分句的“身躯倦”,完全失韵,或者说此处必须的韵脚,跑到不需要押韵的前一个分句去了(“业未就”)。总之,无论是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平仄音韵,还是抒情审美,行家都能一眼看出,这是一首出自基本不懂词谱规则的“业余词人”笔下的仿作,与毛诗词的豪放壮美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挡次上。而且,很显然,这是在模仿陆游的《诉衷情》。读者只要用这两首词的平仄与押韵情况稍加比较,就可以立判其真伪高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