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称呼
由于国情或文化历史的原因,同样一个文字,对中日韩各国人们的心目中唤起的记忆与印象是不同的,其习惯表述方法就不一样。
“注目”(关注)的“着眼点”不一样,对同一事物使用的词汇也自然不同。
如:
日语→汉语
“花粉症”:花粉过敏病;
“感染症”:传染病;
“新型可罗拉维尔斯”:新冠病毒;
日本的“道路”在汉语里可以是“公路”、“马路”
……
中国市长、行长、校长以下有许多“副市长”、“副行长”、“副校长”……
在日本除了一个“长”,以下就是“助役”、“辅佐”、“教头”(vice-principal、英: deputy head teacher)
市町村长以下都没长“副……长”,都是“助役”。地铁车站有站长以下就是“助役”了。
教头,让人想起宋朝称呼教授武艺的人,类似于教练。如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曾棒打洪教头……
在日本教头,则是副校长的职务。日本人说“武器”是“兵器”,“坦克”是“战车”……
一位朋友用“日中翻译软件”翻了一篇化工操作论文,一会儿工序有“战车”,一会儿程序中有“播放”,不明白怎么错译到这种程度。
原来“tank”是“槽子”,洗反应糟很简单的事,但“tank”又和“坦克”同英文,便有了“洗战车”的说法。
“再生”利用,就是循环使用,“再利用”之意,但在录音录像设备中“再生”又是“播放”、“现现”的意思。
中国人对古人的诗觉得好记就认为是“好诗”了。在后来的学者中也频繁使用。日本人使用中国的汉字也是越简单的使用频率越高,“当用汉字”就是尽量使用易记的文字来表述。
如:“眼精”,就表示“眼睛”,不用“睛”这个字,用“精神”的“精”就代替了。
“眼”字复杂,用“目”就可以代表了:
目药(眼药),着目(着眼),目鼻立(有眉有眼),目线(眼光),目体操(眼保健操),目之前(眼前),眼中人无(目中无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