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健康时评文化娱乐 |
很多初学者只集中于一个动作,只打好某一支杆,孰不知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对踝关节与足部伤害。
在讨论挥杆动作时,足部与踝关节的部份时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双脚加踝关节对于整个挥杆过程的稳定性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让身体的其他部位可以在一个稳定且平衡的平台上,完成流畅的挥杆动作。这样的功能,在遇到斜坡球或沙坑球时就更显得重要。
Set-up:身体的重量平均的落在两脚的内侧,因为身体的前倾,重心会稍微落在脚板的前侧。
Backswing:在上杆的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会往脚跟方向后移,同时因为上半身的旋转,也使身体重心往右脚移动(右撇子)。在上杆顶点时,重心主要是落在右脚的脚跟内缘。我们可以自己检视一下,如果在上杆顶点时发现重心偏在右脚外侧,表示身体应该产生明显侧移。对左脚来说,主要的重心是落在前脚板,而落在左脚跟的力量则是很小的,有些职业选手甚至在上杆到顶点时,他们的左脚跟是处于离地的状态。
Down swing:下杆带出身体一个很迅速的转动,这时候重心也从之前的右脚移到了左脚。左脚在下杆到 follow through 的阶段有一个很大的重心转移,在挥杆动作结束时,左脚跟的外侧承受了绝大部分的身体重量,左脚踝的外侧也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扭转动作,脚踝的运动伤害主要就是在这一个阶段时发生。
踝关节与两脚部位对击球表现的影响
Backswing:
Downswing:
综观高尔夫球所造成的运动伤害,主要还是以过度使用与动作不正确有关。也就是说,因为打球而伤到脚部的多为慢性的累积性伤害,而少见急性伤害。
以踝关节来说,上杆顶点是右脚踝最容易受伤的时候,而 follow through 的最后收杆动作则是最容易伤到左脚踝。至于脚部位的伤害,大多则是因为过度行走所造成的筋膜与骨头的受伤,或是因为穿着不适当的鞋子所造成的皮肤症状为主。以下就针对这部位所常见的运动伤害作进一步介绍。
脚跟痛/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脚底的一片结缔组织,平常负责维持脚内侧足弓的稳定,而在走路或跑步的时候,足底筋膜就会像橡皮筋一样的被拉开,如此可以提供一些扭力与弹力,也可以吸收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但如果足底筋膜长时间的处于伸张状态,或是受到局部的强力碰撞,就可能产生发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足底筋膜炎”。
典型症状是在早晨刚下床走路时,脚跟部位特别疼痛,要过了约半个小时后才会比较缓解。但如果持续行走二~三小时后,疼痛又会加剧。对球友们来说,一些原本脚型就不正常(扁平足、空凹足、足跟肌腱过短)、穿着吸震能力不好(例如鞋底太硬)的鞋子、或是长时间的走动(尤其是走不平的路),都很有可能产生足底筋膜炎。
跟腱拉伤/断裂
跟腱又名“阿基里氏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脚筋”。不管是走路、跑步、尤其是跳跃时,小腿的肌肉都会收缩而拉扯这条肌腱。这条筋如果一直被拉扯,或是一个很大的拉力(如突然跳跃的动作),就可能拉伤这条筋,严重时甚至会整条断裂。
典型症状是运动后脚跟后方的疼痛,有时会延伸到小腿,疼痛在脚尖翘起来的时候会更明显。会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例如运动太过量,或是在不平坦的场地跑跑跳跳,其他如扁平足、穿不适当的鞋子(如后跟处太硬)、运动前热身不够等,都会使这条肌腱拉伤。
脚踝痛/韧带扭伤
在所有的运动伤害中,脚踝的扭伤可以说是仅次于肌肉拉伤以外最常见的伤害了。踝关节的周围有很多条韧带包覆着,作用像胶带一样把关节紧紧的包起来,让我们不论怎么跑、怎么跳都不会受伤。这么多条韧带中,尤其是以位在脚踝外侧的“前距腓骨韧带”最为重要,因为我们最常扭伤脚踝就是一个“脚内翻”的动作。您可以自行感受一下,挥杆完成在收杆动作时,是否感觉到左脚踝外侧有一个明显的扭力?这个感觉就是前距腓骨韧带受到了拉扯所致。
脚踝扭伤的症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脚踝部位的红、肿、热、痛,有时加上附近组织瘀青积血。即使是消肿了,走路时可能还会觉得怪怪的,稍微不慎就又再度扭伤。脚踝严重扭伤会导致韧带全部断裂,对球友来说,在挥杆及走路的时候,会无法正常用力或多了一些身体的扭转。
踝关节与两脚提供了挥杆过程中稳定的平台。除了老生常谈的热身运动与正确姿势以外,一双适合自己的高尔夫球鞋,是预防这部位受伤的重要关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脚型,也有不一样的运动旧伤,因此所需要的球鞋需求也不尽相同。要特别提到的是,越贵的鞋子不见得就是越好的鞋子。一双一千多块,但适合自己脚型与运动量的鞋子,绝对比一双要价几万块,有明星代言,但中看不中用的鞋子好上千百倍。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照顾自己的健康,要让自己在球场上更轻松自在,从自己的双脚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