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耳朵的判断
高尔夫击球时,其声音:“欻!(chua)”地一声,绝对打的是好球!
干浄、清脆、利索!“欻、欻、欻”!
“欻”字很多人会说不会写,很多人“相见不相识”,“认字念半边”者,绝对念错!
高尔夫击球,只要看姿势、听声音,就象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一声音样。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
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欻,欻,……”绝对是好球!

“好球!”
日本人习惯性地说“Nice
shot”(日式英语),港人、东南亚人也说“Nice
shot!”。
在英语里“nice
shot”有另外的意思。
更在摄影专业中“Nice
shot”指“裸照好镜头”的意思,切勿乱用!
“好球!”的英语可说成“Good
job”、“Well done!”、“Good shot!”……。尽
管在英、美人面前说“Nice
shot!”非不通,可能有点别扭……。



话说中国高尔夫,
高尔夫球进入中国30年,至今难以大众化。
中国14亿人口,打高尔夫球的仅仅41万人,占人口比例0.5%不到。
美国土面积约950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相差不大有10,000座球場。
作为拥有世界第三大广袤领土的中国,仅438家共9753个球洞,折合约542个18洞。这一数字,已经比2014年净减少了100家。
其中原因1:球场分布过少过偏不亲民
球场少,物以稀为贵,球场价格高,将很多平民玩家挡在了门外。贵族运动,凤毛麟角。
球场偏远,交通不便,浪费了额外的时间,增加了打球的出行成本。这可能也是让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一个方面。
英国有很多公共高尔夫球场,有些建在城区附近的公园草坪,只要带着自己的球具就可以去打球。
在英国当地也有一些相对高端封闭的私人会员制球场,对普通民众限制性开放,但价格也会更贵。这样的分层次球场,兼顾了一般平民和高端人群,成为大众化运动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国外某些地区,只允许建立公共球场。在美国,如果想要建立私人制球场,审批合格后也必须在其他地方再建一个票价低廉的公共球场,供大众消费,对收费标准也有额度限制。这些都使国外的高尔夫球发展更加亲民,促进其成为了一项大众运动。
其中原因2:土地规划存在很多问题
不合理修建的高尔夫球场因为占用耕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土地征用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实际上现今的媒体和大多数人,对高尔夫球是持对立态度的,几乎是一边倒的加以抹黑,这也直接遏制了它的传播。
其中原因3:球场成本过高
目前高球场草坪的成本、草种的选用成本很高,大多数草种靠进口。草坪的维护机器(剪草机、打孔机、切割机、覆沙机)等这些产品90%以上由外国公司供应,价格自是不菲。同时,目前高球被当作是高消费中的娱乐消费征收20%的税。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从而导致了该运动偏向于高端贵族化的趋势,应该算是个恶性循环。
其中原因4:没有本土化产品
目前大多数外国的著名高尔夫品牌进入中国或者在中国生产然后贴上外国品牌的标签,然而中国本身却缺乏本土品牌和本土产品,这不利于降低人们打球的支出,不利于高尔夫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国产自主的品牌任重而道远。
其中原因5:高尔夫教育仍在初级阶段
国内严重缺乏高尔夫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高尔夫课程。但以往几乎都是民办学校或是国际学校开设高尔夫课程,且通常都是选修课为主。而如今公办制学校也纷纷加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30所中小学已经开设了高尔夫课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