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移民”现象

标签:
教育文化语言历史时尚 |
“南辕北辙”各有不同。日本是东西很长国界线的岛国所以东西各不相同,
关东关西就和华南华北、江南江北一样各有各的说法。
从外地移动到内地都会发生变化。
到陪都重庆再从南京再到成都从成都逃到台湾时,党政军要的家属多汇集四川。
他们的老婆佣人多来自苏杭,被称为“苏姨子”。土生土长的四川女人看不惯这
些“苏姨子”们妖娆艳俗,很鄙夷她们,后来凡指花哨俗艳的女人都代指称为
“苏姨子”而讹变成了“梭叶子”成为定格的“专用语”的“外内移”现象。
“古今移”现象如在成都街头,每年这个时候山东大枣上市,水果摊上单价
一定不能任意挑逸讲究“过瓦”,这“瓦”就来自古代的“搲”,"攨"字。因为写
起来复杂就写成“瓦”,另一个“挑选”就要本地话一些说成“雕”,“过瓦不过雕”
就是随称盘撮起不能单个挑选之意。
“过硬”有“一根筋”,“过于原则”的意味,东北的“咯应”“过应”只有“讨厌”的意思。
“外移中”的语言在上海话里很多。大连也有:”崴匣子”
是白衬衣来自日本的“white shirt”!为何来自日本?因为英文不那么说。英语的
“Shirts”就表示了白衬衣不用加“white”的。“便当”等都是由日“移民”过来的。
台湾香港的很多人都无法看懂的。因为仅从字面上理解不懂读音规则是无法明白其意思。
酱子(这样子),东东(东西),男票(男朋友)……。
中国人很难猜得出其中的意思。如“取材”,“中继”还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的话,
“取材班”,“生中继”让你从字面上来猜准错无疑。
“取材班”就是“记者釆访摄制组”的意思。
“草”、“阿呆草”、“青草”!普通日本人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遑论“外人”了。
“造”同音。日语则同“臭(kusa(i))”,“粪(kus(o))”同音。
“阿呆草”读成“Ahokusa”(“草”是“Kusa”与“臭”(kusai)发音相通,
就是“臭傻子!”,“傻得要命”的意思)。
也是无法从字面上进行猜测的。
“盎三”,“熬根”,“撮克”“,寻腔司”……。字面上难猜其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