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称“河骨”?

标签:
稀有植物文化收藏旅游时尚 |
日語名称“河骨(Kouhone)”:一种睡莲科的植物,是一种濒危物种弥足珍贵。
灿烂如金色阳光铺洒于水面上,映衬着粼粼的波光和翩翩蝶影,非常美丽,是夏季
水景园中极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其拉丁种名pumilum意为“矮生的”。
别名: 黄金莲、萍蓬莲是濒临绝种的稀有植物。
最早是由日籍植物学者岛田弥市(Y.Shimada)1915年於新竹县的新埔所采获。后来
日本植物学者早田文藏(B.Hayata)於1916年在台湾植物图谱(IconesPlantarum
Formosanarum)中发表为新种,为了纪念采集者,便将种名命名为Shimadai。最初的
模式标本(Isotype)目前仍保存在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植物标
本馆中。
萍蓬草为观花、观叶植物,多用于池塘水景布置,与睡莲、莲花、荇菜、香蒲、黄花鸢
尾等植物配植,形成绚丽多彩的景观。又可盆栽于庭院、建筑物、假山石前,或在居室前
向阳处摆放。根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荒年时种子舂米可食用。根状茎入药,能健脾胃,
有补虚止血、治疗神经衰弱之功效。相对于睡莲,大多数的人对“台湾萍蓬草”较为陌生,
原因无它,主要因为台湾萍蓬草在台湾本来数量就较为稀对少,而且只分布于桃园龙潭的
少数池塘中。
尽管去在本省西部的桃园、新竹和南投等地区都有采集记录,但是缺乏更详
细的资料,今天也很难了解这种植物在过去的分布和数量了。至于唐朝诗人杜甫《将别巫
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久诗》:“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诗中的“萍蓬”是
“浮萍”和“蓬草”的连称,分属两物,与本文所指的“萍蓬”并无直接的相关。
“浮萍”这一类的植物,在水面上漂浮不定;“蓬草”则是菊科飞蓬属(Erigeron)的
植物,果属上具有冠毛,成熟后随风飘扬,因而“萍蓬”二字便被用来比喻辗转迁徙,
没有固定的居所。而這里所谈的“萍蓬草”并不是漂浮不定的植物,它的根部是固定在
水底的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