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的韵味
(2017-01-25 23:03:07)
标签:
高尔夫时尚体育文化娱乐 |
说到“韵”,诗词的韵和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韵味”的“韵”有同工异曲的效果。
在世界文学的诗歌这个范畴理,希腊语的诗歌,和日语的诗是没有“押韵”的严格要求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的诗歌离开了“韵”就无从谈起。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明曲
都是要求“押韵”的。
首先“韵”最初是指音韵或者声韵。在诗歌中运用,是诗行和诗句内之间的顿挫抑扬、
琅琅上口的节奏,通过长时间的揣摩诵读吟咏,进而展现出字里行间的声情并茂、韵味十足;
而在音乐中运用,指的是音乐的和谐律动,即乐音与曲调之美。而后用在书画一级文学等不
同领域,宋朝之后普及到全部的艺术领域,并且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最高的审美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韵”开始偏向于文学之中,通常是指诗的意趣以及气象;并且也被
借指人的气质、风度,展现人的精神面貌;“韵”的内涵从实到虚逐步拓展领域,从声的“和”
美到诗之精神和气韵再到人的精神面貌,从有形发展无形,内容越来越丰富,所涵盖的时空也
越来越空灵与宽泛。
到了宋朝,“韵”得到最为充分、彻底的阐释,并且被推到极致。当时认为任何事物展现
出美,必定会有其韵,反之,无韵则无美。宋朝之后,“韵”已经普及到各类艺术的最高境界
的一种审美标准。比如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诗镜总论》
所不得留也……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也,便是将“韵”当做艺术灵魂、
魅力以及生命所在。
“韵”是中国的艺术的灵魂所在,没有“韵”就没有艺术。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所追寻的那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列子?汤问》),这是对
音乐艺术中最高审美境界的一个体现。
并非指物理的声音经过三天不断,其实是指音乐对欣赏者的内心所造成的长期的延留美妙
状态,依旧存活在感受之中的美好状态,并且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难以忘却的印象,这便
是艺术中的“韵”。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的时候,对于作曲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音乐作
品是作曲家人心感于物的结晶。演唱者想要切实展现作曲家的真正精神,就应当与作曲家进行
心灵交流以及对话,只有充分感受并且真正领悟作曲家内心想要传递的信息的时候,才能将这
些感悟与理解体现到自己的内心想象以及演绎当中,让欣赏者在这样的意识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引发无限的联想,进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因此,“韵”是在歌唱者用心刻画的艺术境界
之中展现出来的。
“韵”与“味” 的区别:
“味”最早来源于烹饪,是指人们对于饮食的感受或对于气体的感觉。魏晋时期,“味”
从味觉的感受转变成人们内心的意感,运用到诗文的领域,用以传递文学的审美特色,使得文
学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境界。感觉到幽深、含蓄、动人、有更加清新高雅风格等文
学作品全部是有“味”的。
南朝的诗品家钟嵘是论“味”的大家,在他著作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一说,
首次将“味”当做评诗的一个标准,并且十分系统地阐述了诗味的特点,他觉得诗的最高境
界是诗味无穷无尽,让人闻着就会心动。他通过诗体、诗歌具有的形象生动性、方法、形式
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诗歌“滋味”的产生过程,并且抓住了诗歌韵味的核心,尤其是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中,“味”是个媒介,把创作者精心挑选的物象利用特别而又普通
的方式细心品味,再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将其在文艺作品当中展现出来;使得欣赏者在欣
赏作品的时候,细心品味、慢慢揣摩,感悟其中的言无尽而已有余的韵味,进而感受到那种超
越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愉悦。
感觉时进入了新阶段。时装摄影与绘画、雕塑、舞蹈、音乐一些艺术门类一样,有自己特殊
的品位和格调,它形成了一种风格,遵循着美学原则。时装摄影的美不是单一的,如柏拉图
语:“美是难的。”涵盖着丰富的内容而且没有任何界定。时装摄影可以传递信息,也能让
人感受一种审美情趣。比如时装摄影告诉人们服装流行的趋势,同样在时装摄影精美的图片
定格里,人们从这种将瞬间、色彩、光影、时装细节融为一体的视觉艺术里找到了时装摄影的
无穷魅力。时装摄影的“韵”与“味”,就是时装摄影的风格、情趣。“韵味”的形成因素,
包含着摄影师对服装的理解,对美的认识,以及摄影师对摄影艺术的追求。这种风格、情趣
寄托着摄影师的审美意念,传递着摄影师主观的审美思想,于是便要求摄影师有一定深厚的
艺术功底,特别要掌握时装摄影的基本知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才能完整地运用造型艺术,
来表现时装。
时装摄影的“韵味”,就是摄影师在拍摄时,对时装、模特儿、还有背景环境、造型艺术、
以及灯光、色彩等多方面的再创造再加工后,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经过人的审美过程,
形成的境界和情调。
时装摄影的“韵”与“味”,让我们对时装摄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达到一种审美境界,
品味一种艺术情调。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有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融
合。最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古典家具热潮。人们把摆放几件红木家具当成了时尚,
市场上的“明式家具”满天飞,清代宝座随处见。在收藏者浮躁和炫耀心理之下,隐藏着
现代人对古典家具深入骨髓的爱。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古典家具后会有这么深的感觉呢?那
是因为:哲学!
“味”就是家具的味道,也就是感觉,而好的感觉,则可上升为一种“韵律”,合起来,
就成了古典家具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几千年来积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遗传,
让人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与韵律。
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一直没有脱离对人的教化,即便是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生
存哲学也受着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它们教化下形成了中国人的观念、性格等,在建筑、诗词、
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处处都能表现出来。
宋代,文化精神开始由张扬走向内敛,儒家思想进一步条理化、正规化,出现了几位著
名的“理学大家”。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冷静反思、理智总结的思潮,而家具也开始走向严谨
而优美之路,追求文雅、不张扬,体现出儒家的秩序和稳定之美。
明式椅圈和扶手的主要走向是趋于收缩的,成为一种内敛的态势。而明式家具中的拔步床
犹如建筑一样,有廊,有便所,紧紧地包裹着内部空间,显示出对于“礼”的尊崇。
在制作工艺上,古典家具上都有一定的缝隙,不了解的人认为这是粗陋的象征。其实,
中国古代工匠早就发现了干缩湿涨的现象,如果用铁钉固定,用胶粘住,家具很快就会变形
损坏。聪明的工匠利用燕尾穿带,将木材巧妙地穿在一起,留出了让它自然变化的伸缩逢。
在一个稳定的框架内,木头可以按照它的性质随意变化,这就是“道法自然”。明式家具造
型追求简洁、通透、空灵。这种家具上的空,和方、圆、线、面之间的对比,能引发人的禅
机,其中蕴含着古人超然象外的哲理寄托。
大韵,小韵,神韵,体格声调,兴象风神。
镜花水月:体格声调:镜,水;
风度神采,风骨神气;诗之筋骨犹木之根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
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完备善。犹木之根杆苍然,枝叶蔚然,
花蕊灿然,而后木之生意玩。
韵与理对立:袁宏道
情与理对峙:汤显祖
情自然而发,韵自然而有。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天然,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者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
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乐,真无逾于此时也。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味在咸酸之外同旨,清远兼之,的底蕴所在
气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