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粹的“漆喰”
(2016-05-26 10:37:37)
标签:
消石灰漆喜酷伊漆食漆稀葵漆文化 |
“漆喰”(Shikkui)中的“喰”与《東京喰種》的中的“喰”
比较考究的涂料。
“喰”字在当今很少出现在汉语书籍中,据日本文献记载,此字为日本自制的“国字”,
即是日本人发明的汉字而非舶来字。“食”字加“口”字旁意在强调动作性的会意文字。
在日语中通常音读为ジキ(Jiki吴音),同“食”。如“木喰”(Mokujikiもくじき)等。
与中文汉字的“喰”字形相同,但字义并不一致。
从日本语中引用“喰”时,可遵照规则读汉语原音,亦可读“shí”。
喰 cān 古同“餐。
喰 sūn 古同“飧”,简单的饭食 。
喰 qī 爱饮食 。
只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现代汉语已不再使用。
为东京食种或东京食尸鬼。作“东京喰种”写的时候,按日语音念。
中国古代早以将“喰”字作为“餐”的异体字而使用了。大量日本古字典中的内容,
重点是放在“喰”同“食”这一点上,因此原文认为发音应为 “shí”。
“喰”字,无论是日本汉字(“漢字”)还是中文汉字都存在“喰”这个字。
1,用于学名时,应当使用拉丁学名的标准翻译,如蛇喰鳥(へびくいどり,hebikuidori)
中的“喰”翻译时没有本意,必须和学名一起翻译成“鹭鹰”。
2,对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通常将日语汉字用中文汉语发音来读。例如名古屋
(なごや,Nagoya)的中文标准发音依然是“míng gǔ wū”。
关于中文汉字“喰”的读音,在《康熙字典<</B>【備考·丑集】【口部】>》中明确写出“
《龍龕》音餐”、“又音孫。”也就是说,在汉语中文里应当读 “cān” 或 “sūn” ,
根据语义,应当选择
“cān”
的读音。
都认为“喰”是国字。因此,即使日本汉字“喰”和中文“喰”的意思非常相近:日本汉字
“喰”意思是“物食”,意为“吃东西”;汉字的“喰”,有一意同“餐”,意为“吃”——
但是日本汉字“喰”字是一个独立字,与汉字的“喰”毫无关系,在翻译时就需要注意了。
那么“喰”的标准汉语中文读音应当是什么?日本汉字“喰”是一个独立文字,因此
我们在这里假设中文里并没有“喰”这个字。根据2009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信司发布
的《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草案)》,其中给出了日语中日本汉字在中国读音中的注音
标准,第21条明确写出“喰”的汉字读音是“cān”。
既然官方已经规定了标准读音,为何我还要继续分析呢?根据《日语专有名词的中译原则》,
对于国字(《原则》中称为和制汉字)的汉语读音应有三种音译方法,根据语境不同来选择:
1,对于该国字已经有约定俗成的读音时,应当采用该读音;
2,对于可拆解的国字,可以将其拆解成多部分进行分别注音;
3,对于不可拆解的国字,可以照搬日语发音或者使用音义近字发音。
这个原则导致我们的翻译时会有多种选择,让我们依次分析。
首先是第一种。上文已经提到,我国已经发布了《规范》,规定“喰”的读音为
“cān”
。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是第二种。如果把“喰”字使用拆解法拆解成“口”、“食”两个部分,则读音
为“kǒu-shí”,但原作译成《东京口食种》明显不妥。
最后是第三种。这需要详细来说。若将“喰種”一词放在一起翻译,应当是跟着日语
假名的罗马音,“喰種”读作 “ghoul”,“喰”字并无单独发音。若是表示吃的意思的
“喰う”,该词发音应为“kuu”。但是只是“喰”的话,应当发音为 “ku” 。但这样
的话明显不符合汉语中文的发音习惯。因此,音义近字发音方法就值得一看。“喰”本身
在日语中与“食”同义。虽然“食”的日语发音为“ta”,但是由于该字并非国字,因此
在中文里应当用 “shí” 读音。对此种读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对部分
国字读音进行了标注),这里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形译换读。例如畑(はた,hata),
是去掉偏旁部首“火”后用“田”注音为 “tián” 。同规律“喰”也应当注音为“shí” 。
日文汉字“喰”的读音为 “shí” 有其中的道理,但并不是正确的读音。“喰”的
正确汉语读音应为 “c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