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取经行(11)印度的贫民窟

标签:
房产情感文化印度汽车 |
去了印度,“贫民窟”是绕不开的要談的一个话题。
因这次行程自始至终都有公司关联的印度朋友陪同。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
“片区经理(Regional manager)”,“当地经理(Area manager)”和“担当经理
(Sales manager)”陪同。所以无法去贫民窟拍照。每次经过贫民窟区或看到贫民窟
的样子都是尽量不接触或触及以免影响情绪。
贫民窟(slum)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贫民窟是包
括犯罪、卖淫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
区的传染源,是一个和正直、健康毫不相干的地方,印度和巴西有最大贫民窟。在发展
中国家,这个词不再像最初时那样具有贬义,而仅仅是指状况比较差的或是非正式的住房。
贫民窟曾经是高尚的住宅区,甚至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是,在原来的住户搬到城
市里的新区和条件更好的地区后,贫民窟就江河日下了。渐渐地,房子在细分后租给了
低收入的人,原来的房子的状况也越来越差了。
2013年,贫民窟里的非正式建筑非常多。贫民窟也迅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
的最显著表现。贫民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住房所有权的安排也各有不同。在所有的贫民
窟,建筑从最简易的窝棚到永久性的建筑一应俱全,有的房子的状况甚至好到让人惊奇。
但是,大多数贫民窟都是缺少净水、缺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服务。
2013年,贫民窟可以分为两大类—“希望的贫民窟”和“绝望的贫民窟”。第一类指
有上升势头的居住区,大体上房子都较新,通常还是自建的。这类贫民窟在2013年进行了
改造和修护。第二类指“走下坡路”的社区,环境状况和服务水平都似乎不可避免地恶化。
糟糕的是,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贫民窟的历史证明,缺少了适当的政府干预,希望的
贫民窟会轻易地堕落成绝望的贫民窟。这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堕落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