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文化情感美人美事休闲杂谈 |

老一辈的中国人在年轻时候背诵“老三篇”真可谓被害了半辈子。
当然不怕吃苦苦半辈子,怕吃苦苦一辈子这样的充满哲学意义的俗语谚语对人们还是
有警醒意味的。
有一位朋友,可以称为高尔夫球中的“愚公”。老朋友一直在“老总”这个
岗位上,以事业为乐趣,以工作为兴趣,以老资格“为人民服务”。临近友快退休
了希望找到一个退休后的闲情逸致和兴趣爱好,于是小生便授之打高尔夫球之技
以便使之成为一个高球爱好者和“高年纪”运动员。
谁知道一接触球杆就很有悟性:毕竟他年轻时候搞过激烈的“运动”(政治
上的和家庭上的,健康方面的都包括)。开始让他使用9号杆打得准距离远,后来便
在练习场上打7号杆,然而击中球的机率骤燃下降,于是他的挑战精神激发出克服7
号杆距离不够的能量,每次都会看到他在打7号杆。在他练习场买了常年畅达的会
员证,所在的高尔夫俱乐部,你可以在隆冬三九天看到他在练习场上苦练的身影,
其热爱程度是很少,或者绝无仅有的例子了。掐指算来这位朋友已经打了12年的
高尔夫球了,却很少下场实地打球。要钱有钱,要球具有球具,高尔夫球的道具一应
俱全,而且也有朋友经常邀约他下场打球可是到了会所就是不肯下场表演“真功夫”。
他的理论是在自己没有“百发百中”的大好球之前绝不下场。无论如何,无论谁
劝进都无济于事。我本人无法料想可能这个博文的读者也难以想像。如果将他
的打球不下场地只在练习场穷究“悟道”的过程记录下来绝对会成为高尔夫球
(高尔夫爱好,球迷)中的“什么什么(练习球最多)‘之最’”了。据说每天去练
习场至少200颗球,冬天还要打得汗流浃背才罢休。后来猜想:估计该朋友是年
轻时代学老三篇入迷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所致吧?为了达到自己感到满
意的境界可以每天“挖山不止”。真是让人感慨大大地超越了感动!但願能
感動上帝譲他一日醒悟上球場的精神境界!
幸好高尔夫球毕竟是个人能行的运动,且是一种爱好乐趣,否则他让他儿
子和孙子都加入进来,“子子孙孙,无穷尽焉”,结果将不堪设想!
高尔夫“智叟”

再有一位朋友,可以叫做高尔夫球中的“愚公”。这人可能没有学“老三篇”,
他的事迹本身就像“白求恩”一样,是一位一生,只不过不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本人本身就出生在中国。他高度近视,可打球却蛮在行。他得了“糖尿病”所以每
次去球场从来不坐电瓶车。从第一洞到最后一个洞都是跑步似的步行。他是医生
说话我们当然听其健康管理的理论。他告诉我们:糖尿病不是因为吃糖太多,糖和糖
尿病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所以一杯咖啡放4块白糖块。让人惊诧。这“智叟”的
理论都和打高尔夫球没有直接的联系。真正有趣的是他的木杆开球可以发球270码
以远的地方。铁杆击球精准有力,距离很远。让人肃然起敬。每次打球发挥得好都
是70多杆。然而他告诉我们:之所以发挥得好是因为没有去练习场练习的结果。
每一次他去练习场后下场打球结果都很糟糕,80多杆少,90多杆多。他总结出了
一套经验:如何打木杆球,如何打铁杆球,如何切球,如何推杆。人们都对他的“智慧”
感佩受教,推崇备至。所以大家都叫他“高尔夫智叟”。
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爱打高球的人,一个不去练习场的人,一个有一点特殊
兴趣爱好的人,一个爱交往但又是与世无争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