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在中国,中国茶的祖先为神农。那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人们更将年代推后的圣人奉为茶组顶礼膜拜。如在云南,孔明被视为茶祖。在四川,蒙山,第一个种茶的吴理真被视为茶祖。在日本,荣西禅师被尊为茶祖。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就是古时候茶的称呼。而神农就是炎黄二帝中的炎帝,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保留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敬,而不是将其归于虚无缥缈之中。
在日本京都的一个建仁寺是日本禅宗的开山鼻祖荣西建造的。荣西除了禅学闻名外还是日本的“茶祖”。
![[转载]中日误解、误读与误导(5)茶祖 [转载]中日误解、误读与误导(5)茶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荣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冈山市一个神官之家。十四岁出家受戒,后到天台宗传播佛学的最高学府学佛。荣西在二十一岁时立志,步先哲的后尘,到中国当时的宋朝学法,重开已中断了百年已久的中国学习之路。1168年,二十七岁的荣西,怀着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宁波)登陆。他怀着学到佛教的真谛,求得良师的心愿,遍访了江南的名刹古寺。最后到了浙江天台山国万年寺,拜禅宗法师虚庵怀敞大师为恩师,虔诚学习佛法。当虚庵禅师移居天童寺、景德寺,荣西亦相随移居。因景德寺年久失修而荒芜,需要改建,荣西为了报答恩师的厚恩,为筹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经多方奔走,广集良材,组成木筏,在两年之后,历尽艰险,再次在明州登陆,并鼎力协助虚庵怀敞大师.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计划。荣西的至诚学法和广结善缘的精神,备受天台国清、宁波天童两寺僧众的钦敬。虚庵大师有赞美荣西的诗句:“锋芒不露意已彰,扬眉早堕知情乡”。赞扬荣西有卓越的见解和非凡的洞察力。
荣西来中国学佛,是在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各地茶园,还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在北宋兴起的饮茶风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间。当时街头、驿站、寺院门前均设有茶座,出一二文钱,便随处有茶可饮。而唐宋以来,寺院中僧侣为坐禅破瞌睡,饮茶早已成风俗。荣西居住的国清寺一带,每年从春到夏都能看到农民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社会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蔚然成风,这些都对荣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荣西在钻研浩瀚的佛教经典之余,也在埋头于茶的研究。
荣西于1191年7月(南宋绍熙二年)离开天童寺与景德寺,拜别虚庵怀蔽大师回国时,除带了许多经典外,同时也带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荣西回国后,除了自己在筑前、肥前两国交界处的背振山一带播下中国茶树种子外,还将茶籽送给拇尾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在拇尾山(即今日之宇治)中播种了茶种。宇治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著名产茶地。宇治的茶被称为“真正的茶”,十分珍贵。
荣西回国后,[还将从中国带回去的岩山茶送给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并为其讲了吃茶养生之道。源实朝将军按荣西指点吃茶疗养,从而恢复了健康。荣西为了向日本全国推广饮茶之风,在归国后,用日式汉字写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二卷,献给了镰仓幕府。这部后来被称为日本国民健身法鼻祖的《吃茶养生记》,在时隔五百年之后于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问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学习中国医术养生之道的人们的广泛重视。
据日本茶书介绍,《吃茶养生记》开篇有这样的记述:“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寿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人均贵重之,我朝日本酷爱矣。古今奇特之仙药也。”《吃茶养生记》不仅引经据典地论证了茶是养生的仙药,并结合自身的实践作了论证。荣西在书中引用佛教经典关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协调乃是生命之本的论点,同五脏对应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五脏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脏(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将导致五脏六腑之协调,每日每年时常饮茶,必将精力充沛,从而获致健康。
荣西禅师在日本被尊为“茶祖”。这同中国称陆羽为“茶圣”一样。荣西的《吃茶养生记》要比陆羽的《茶经》晚四百多年。但荣西的功绩正是他热诚研究中国茶文化,并广泛向日本大众传播,还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播进了本国的土壤之中,使茶叶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殖,蔚成片片茶园。
也正是由于荣西的这些奠基之功,为其后被称之为“茶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