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酷奇妹
酷奇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515
  • 关注人气:4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日另类比较(70)发热VS发狂

(2012-12-06 21:23:17)
标签:

花花草草

美人美景

是是非非

文化情感

杂谈

    中国人容易发热,日本人容易发狂。

    这是历史证明的一个周而复始,循环重复的现象。

    一抓就紧,一禁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

皆因国人容易发热,一热起来就不顾前后左右,一热起来所有的

人都会忘记经验教训,所以历史上上演的无数悲喜剧总在当今社

会里找到翻版。加之民族众多,地大物博,人口暴涨,人们一旦热

起来就会“忘乎所以”,“狂妄自大”起来。所以中国要在高压

专制外围下的适度开放对中国国情、民情、人情和感情上更容

易接受。

    日本就不一样相对的单一民族,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千岛

境内皆大和”,所以和中国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会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他们减少了一国之内的不同名族之间的芥蒂和相互

警戒,更容易凝聚和相互理解。日本人在历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失败,

虽然是农耕民族但很多岛屿和漫长的海岸线,为数众多的渔民们靠

海吃海,有天然的水里粮仓。不听天由命,不管仓储积蓄,只要捕猎

一只巨大鲸鱼就可以保证许多人半年之内不缺脂肪和蛋白质。所以

日本人的听天由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很淡薄。更容易群起

而攻击所定的目标=猎物。

    所以日本人不会象中国人那样“发热”,而更容易“发狂”。

中国人建造“阿房宫”,修万里长城,都是听从天子的号令全国动员,

一人发热全民跟上,如果不跟上就是人头落地,株连九族,倾家荡产,

死无葬身之地。后来的人才知道那阿房宫,那万里长城是无法防止

外敌侵略的,既便能暂时躲避外敌侵略也摆脱不了内部敌人的政变。

秦始皇不过二世,死后不久他“发热”修建的工程,被后来“发热”

的人全部销毁。在“指鹿为马”的话题后面是一群“发热”的官僚,

君臣,这些典故在后世日本人眼里变成了引以为戒的骂人“国骂”:

马鹿(野郎)=“巴格压路”(傻逼,他娘的,等等),阿房=阿呆(蠢猪,笨蛋,

阿拉巴子等等)。

    日本人不会一时发热办傻事,但容易发狂干蠢事。历史上的日本人发狂

干蠢事的例子很多:殷鉴不远,当今出现的不可思议的时间都不是按照

“发热”来解释的。

    发动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都是那些“战争狂人”发

动而全民响应的疯狂举动,最近的“奥姆真理教”萨磷事件。日本国内最

近连续出现的大量残酷杀人事件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如何的发狂。然而他

们却从不“发热”,看起来都很“理智”,“冷静”却在不言不语中实现政

权的交替。他们支持极端狂人:当年的“小泉纯一郎”,后来的安倍晋三,和

石原慎太郎等只要有狂人出现他们就全民支持。所以这个民族是一个看似

不发热却暗中发狂的民族。

    中国人虽然会发热,却不会如此的发狂,因为人口多,民族多,思想复杂无法统一,

容易听信谣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去年日本的3.11大地震,核电

站熔融传出海里污染,中国人变热后,到处抢购食盐,将全国食盐抢购一空。

最近又传出2012年12月21日的世纪危机,谣言四起,说什么三天黑夜,便到处

抢购蜡烛。

    发热的人们是在街上、牌桌上、大巴车上等地点闲聊时相互传谣。

    中国人爱打麻将的时候,几乎去每天全民都沉浸于此,全民卡拉OK,

全民跳舞,全民炒股,全民卖房,都是一时热。

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历法第13394年周期结束,玛雅历法是一套以

不同历法与年鉴所组成的系统,它只是一种计算方法。2012年12月21日之

后,玛雅纪年还会继续。

 “2012年12月21日(冬至),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这个流言在民

间不断发酵。12月4日,是双流县九江镇的“赶场天”,一些听信流言的市民

在集市上疯狂抢购白蜡烛和火柴,造成白蜡烛脱销。

    中国人就是这样容易听信谣言,轻信谣言,容易发热,但并不发狂。可过多

发热,难免不出现“发狂”的现象。

    就钓鱼岛事件问题,日本狂人石原慎太郎的口出狂言,狂妄之举竟然击中了

中国人发热的命门。中国人果然热起来,全国许多大城市游行,打砸抢日本企业,

烧日本车,焚日本国旗,这些无疑在国际社会上给那些反华,茹华,排或,鄙视中华

的政客们提供了素材。

    美国人充分利用了中国人的发热,日本人的发狂这个特点,在中日美关系立

场上,总是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