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标签:
大阪东京巴黎马赛美人美景时尚杂谈知识/探索文化情感旅游 |
今天要去的是一个曾经硝烟滚滚的战场,不知有多少冤魂徘徊之地,
诺曼底----这个曾在教科书上读过的地方。
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
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
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奥贝在岛上最
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
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
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
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
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
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
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对大天使米歇尔
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然。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
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
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
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奥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墙,
向人们诉说着圣米歇尔山名字的来历。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
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洋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
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
在阿弗朗什的圣维杰珍宝室,今人还可见到据称是留有天使指孔
的奥贝尔主教的头盖骨。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
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
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
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几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9币,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确,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
由于原来修建的堤坝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
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海岸,而且在不断地向圣米歇尔延伸,诺曼底羊群已经“包围”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的城墙。为了恢复充满传奇色彩的圣米歇尔山的历史风貌,政府决定在环绕圣米歇尔山的库埃农河河口修建一个潮水坝。
海水涨潮时新的大坝将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则有助于泥沙冲到拉芒什
海峡。这样,修道院周围的土地将始终处于海水之中,免受沉积岩的污染,并逐渐得到净化。这项造价高昂的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完工。当水闸完全打开时,大坝将被完全淹没。将来大海重归之时,那条老的通车堤坝将被人行大桥取代,禁止车辆通行,而参观历史古迹的游人将乘坐专门的渡轮到圣米歇尔山。
诺曼底----这个曾在教科书上读过的地方。
1944年6月6日(D日)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在这里登陆,进行多次进攻,直到9月12日才全部被解放。
这里有富饶的土壤,有许多饲养牛的草地和苹果园。诺曼底的奶制品非常出名,
如“卡芒贝尔”、“利瓦罗”等著名的奶酪。诺曼底的奶油也很著名。
诺曼底是一个重要的产苹果的地方。当地的苹果白兰地被称为“卡尔瓦多斯”。
许多饭店里还有席间饮卡尔瓦多斯的习惯。
今天诺曼底的徽章是一个带黄边的红色的十字,位于红色的底色上。旗帜是红色的旗帜上有三只黄色的豹,这也是过去诺曼底省的徽章和旗帜。在历史上诺曼底还使用过三只狮子作为旗帜和徽章,今天这个标志很少使用。
诺曼底还是法国出产牡蛎的最重要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