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拟音词与汉语象声词

标签:
高考加分日语汉语拟态词像声词文化休闲娱乐杂谈知识/探索教育 |
日本的象声词分成“拟音语”和“拟态语”,用汉语来说就是将
象声词分为语音上的象声词和形状上的象形词。
日语里使用的象声词许多情况下可以起到内容凝聚,演绎归纳,“举重若轻”或
“举轻若重”的作用。这个功能在汉语里相当于人们经常使用的“四字成语”。
很多事物、事项、事件、事件可以浓缩为成语以四字概而括之。
日本的很多历史事件可以使用象声词来概括,作为一个修辞手法其使用频
率极高。
借用一个著名的事件,轰动效应高的拟态语是将“动作、样态、感觉、心理、
状态”用文字表述下来。
拟音语本来属于最小限度使用的东西,却被大量地使用而泛滥起来。
就像社会上的“公关小姐”、“公关费用”、“交际费”、“应酬”等一样,本来是
能不使用就最好不用的东西。但现实社会中、日常生活里,却往往没有它又不行,
多了又有违法之嫌的东西。
又如日本料理,很少使用调味料,香辛料,讲究素材越新鲜越好。
日本人在这里找到了平衡点,在料理里尽量少使用调味料,却在语言行为中大量使用
语言的词汇调味料∶拟音语,拟声语,拟态语,拟情语.......。
在汉语、英语、法语等大国语言里,恰如该国家的料理一样,大量使用调味料,烫汁,
酱汁类,每种菜肴讲究调味料恰到好处,如果过量添加调料就成了必要以上的东西,
反而味道不美。
故在正式的汉语或英语里尽量少使用象声词、叠音词之类的语言。
文学作品中,如果过多使用就会降低事物描写的真实性。
在日本使用拟音、拟态语的事件如:
“OOHittakuri事件”(“OO出其不意地抢夺事件”)
“OOPakuri事件”(“OO贪污挪用事件”)
再看汉语,当今社会上演的一些事件,在时过境迁后人们喜欢用“四字”成语来
“高度概括”之。
古典成语如:“从郭淮开始”,“倾城倾国”,“东施效颦”,“叶公好龙”
这些成语的后面都有一个很长而很感人的历史故事。因此反过来说,中国人由于文化
传成,传统的影响喜欢将一个事件高度地概括为“四字成语”。
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热门话题的事件后来就归结为四个字了。
“正龙拍虎”到“秋雨含泪”,
“书记唤救”……等等。
在日本很多具有日本口味的四字成语产生∶
“支離滅裂”、“南船北馬”、“剣林弾雨”、“和魂洋才”、“扶清滅洋”。
借用知名度高的报道事件将文章润色使其更有趣、或讽刺、或揶揄或嘲笑等增加
各种表现力。这种技巧或修饰方法中国和日本何其相似!
日本的象声词如“Bott”、“Honobono”、“Ji~nn”等表示欣喜、感动的“快”和“Iraira”、“unzari”等表示“不愉快”的感情方面。
女性的语言中表示“快乐”的频率要高得多。
猫的叫声:在英语里是“
用俄语说成“мяу”、用汉语说是“喵呜”。其词汇量根据语言不同而异。。。。。。
日语的象声词汇是英语的5倍(英语约350种、日语约1、200种)、
是汉语的3倍(汉语约400~500种)。
可见日语的象声词汇之丰富是其它语言难以比较的。
而且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各种新的词汇不断增加。
如“Bakubaku”、“Gatturri”等都是近年才出现的。
要知道日本语言里的拟音语、拟态语的分量很重,范围很广,一篇短文难以概括。
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拟音语和拟态语作用中一个细微的分枝∶在日语里许多象声词
都可以在汉语里的找到“四字成语”相对应的单词或词组。
如∶
在日语里的四假名的表现
ありあり
いらいら
からりと
きょろきょろ
ぐったり
ぐでんぐでん
けろり
ごちゃごちゃ
しいん
じいっと
しょんぼり
しょんぼり
ずけずけ
ずばずば
ぞろぞろ
そわそわ
のこのこ
のんべんだらり
のびのび
のびのび
びくびく
びくびく
まごまご
まざまざ
在日语里的重复表现
おどおど
ぐずぐず
くどくど
しぶしぶ
せかせか
なみなみ
ねっとり
のそのそ
めそめ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