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亲”说爱(中日不同习惯的细微区别62)
(2009-03-02 21:34:44)
标签:
情感休闲中日对比娱乐教育时尚杂谈 |
谈“亲”说爱
中日不同习惯的细微区别(61)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
母亲深重的恩情?
那首千万人吟诵琅琅上口的《游子吟》不知引发过多少人的泪水横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天下的父母就是这样,心中装着儿女,无私为子女们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当子女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父母恩情的无
与伦比,对父母恩情的无限感戴,即使尽心竭力也难以报答万一。
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对于父母的恩情中国古代有“三春晖”,
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都是很深很深的,和日本人相比对于父母的孝敬心
理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对于“尽孝道”是人伦之最,而远远高于一般
日本人的尽义务的情愫。
首先日本对于父母就用一个“亲”字来表示其“亲情”,而在中国普通人
的心目中父母子女之间就是“骨肉情”的关系。
所谓亲生“骨肉”在日语里找不到相同的说法。日语的“肉亲”表示“
亲戚”关系而没有所谓的“骨肉”情的关系。
在汉字里“娘亲”,“亲娘”是代表在在汉语里“母亲”,“母亲大人”的意思,
又可称作“老娘”(Mother)。
而同样汉字在日语里就是“女儿和父母”,“父母和女儿”的意思
(parents & daughter)了。
在中国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和感情就体现在父母养“含辛茹苦”
扶养孩子长大后,孩子对于父母的恩情念念不忘。日本是多元文化的国家,
虽然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因袭,但更多的是本民族和欧美民族习惯的接受。
在日本父母养大子女后就仿佛尽到了责任,生下来的时间就是让孩子独立
自己养活自己了。自然孩子长大后除了礼节性的照顾父母就是很少有中国
人的“赡养”责任感。中国人很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人缘关系。
所谓父母和子女关系仅存一世,是说明父母和子女之情的宝贵。
在中国哪怕儿女长大成人作为父母都为子女担忧。
有“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的说法,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水”
就是父母爱子女心切和子女孝敬父母之关系的落差。
当然在日语里也有“思念父母的心逊于父母的念子情”的说法:
亲思心胜亲心(Oyaomoukokoronimasaruoya
一个“亲”字在日语里使用得非常广泛,就冲淡了本来意义的“亲”情。
`日语带亲的词典
亲柱(Oyabashira):
亲柱(Oyabashira):
亲不知(Oyashirazu):
亲子一世(Oyakohayisse):
亲的欲目(Oyanoyokume):
亲木(Oyaki):
亲兄弟(Oyakyoudai):
亲子(Oyako):
亲子电话
亲子电球:
亲子株:
亲子齿车:
亲子丼(Oyakodonburi):
亲玉(Oyadama):
亲里(Oyazato):
亲父(Oyaji):
亲马鹿(Oyabaka):
亲文字(Oyamoji):
亲见出(Oyamidasi):
亲元(Oyamoto):
亲指(Oyayubi):
亲船(Oya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