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推荐(一):《正念》

(2009-10-01 08:59:15)
标签:

正念

减压

禅修

医疗

读书

身心健康

杂谈

管理哲学

好书推荐(一):《正念》
吕老师

人所能作为和成就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人越能做到这一点,就越能发现自己原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就越能使自己幸福
---- 叔本华

稻盛和夫将看上去与赚钱相矛盾的佛学引入经营领域,而且发展出‘以心为本’的一整套哲学概念说明人生、经营和做人与做生意实际上是相互贯通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理解‘以心为本’的经营理念,首先必须了解佛学关于‘心’的论述。由于这个原因,最近读了一些佛学禅修的书, 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

佛教非常重视‘心’在人生中的作用, 而其他宗教,特别是西方宗教,则强调‘灵魂’。 心,在佛教看来,是一切痛苦和快乐的本源。不仅情感,就是世间一切万物,也是由‘心’感觉而成。难怪文革的时候,佛教被冠以‘唯心主义’的大帽子,遭到批判。不过,佛教的确唯‘心’而论。

但是面对浩如瀚海的佛学书籍,要了解佛教对‘心’阐述很花时间。我该从哪里入手呢?

说来也巧。在北京商谈合作研究的时候,与学术上的合作伙伴谈起‘以心为本’的管理。朋友第二天送来两本书,一本是美国学者谈佛学禅修;另外一本有关庄子, 是印度学者写的。

我现在要介绍的就是这第一本书 -《正念》(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由美国心理学家乔 卡巴金所著。我第一眼看到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感到很奇怪:美国人能讲清楚佛教吗?谁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难道我们要向美国人学佛教的禅修?按照我原来的期望,朋友应该送来一本印度或者至少中国乃至日本佛学学者的书。 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出自美国人之手。

不过,这倒使我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经试图了解不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一段读书经历。 刚开始时候, 我也感到无从下手。某日,读到一位学者的忠告:要了解一门科学,从大科学家写给中学生的读物开始。

对呀。要了解佛学,何不从外国人写的作品开始呢?正因为我们都是外行,也许反而看上去浅显易懂的读物更加有效。而且,如果连美国人也能理解佛学的概念,不是也能帮助我吗?更何况,我不是也应该以最通俗的方式将‘以心为本’的概念介绍给其他管理者吗?

翻开这本《正念》,很快我便发现根本无法放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结果,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通读一遍。此后,随身带着,再回香港的飞机上再读;回到家里继续读。直到今天,仍然要时不时拿回来翻一翻。

在介绍本书的内容之前,我先说说作者乔 卡巴金。

关于作者乔 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介绍在书中的推荐序里面有介绍。我又从网上找到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在此借花献佛, 大致描述一下。卡巴金生于1944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麻州医学院荣誉医学博士和荣誉教授。 1979年, 卡巴金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根据禅修的实践方法发展出‘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简称MBSR)。 这种方法是协助病人以禅修的方法处理心理压力、疼痛和疾病。1995年,麻州大学再次邀请卡巴金博士设立‘正念医疗健康中心’。卡巴金博士也开始进行关于身心互动医疗效能的研究与相关的临床应用。卡巴金博士还是费兹研究院Fetzer Institute)创始会员以及行为医疗学会(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会员,并且获奖无数。他曾于1998年获得健康与疗愈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Healing)的‘艺术、科学暨灵性疗愈奖’, 于2005年获得行为与人治治疗协会(Association for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的杰出荣誉奖,以及在2007年获得布莱尔郑和医学组织(The Bravewell Collaborative)的‘整合医学先驱奖’。卡巴金博士也是精神与生命研究所(Mind and Life Institute)的董事。

可以说,卡巴金博士是将佛教禅修引入到现代医疗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和发展的‘正念减压疗法’已经被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二百多间医院、学校、企业和监狱等机构采用。

卡巴金博士著述甚多,其中很多都是畅销书,包括《多舛的生命之旅》(Full Catastrophe Living, 1991)、《每日的祝福》(Everyday Blessings, 1997)、《藉正念安度忧郁时光》(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2007)、《安抵家门︰关于正念的一○八堂課》(Arriving At Your Own Door: 108 Lessons in Mindfulness, 2007)等。

卡巴金的这本《正念》在1994年首次以精装版问世。次年出了简装版。目前中文本是根据其20054/05年的十年纪念版翻译的。这本书是在他积累了十五年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书,介绍以禅修为基础的自我疗法的方法和原则。本书是畅销书,在美国创下75万册的销售纪录。

《正念》语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不仅有哲学道理,还有正念禅修的方法,读起来毫不费力气,而且简单明了的语言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掩卷后令人深思。

‘正念’是佛教禅修的一个术语,来自梵文(smriti),字面的意思是‘这就是’。英文译做‘Mindfulness',汉语为‘正念’。

什么是‘禅修’?何为‘正念’?禅修与正念有何关系?为什么通过禅修获得正念能够帮助我们身心健康?最后,《正念》对我们建立‘以心为本’的管理有何启示?

禅修:
禅修中的这个‘禅’字来自梵文‘禅那’音译,原意为‘静虑’、‘思维修’,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有层次的冥想。所以这个‘禅’字应该作动词讲, 是一种思维的过程。‘禅修’是佛教中很重要的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也是达成六波罗密之一。 佛教经典中禅修的种类繁杂,练习的方法很多。印度和缅甸的佛教、中国古代禅宗、日本禅宗以及西藏密宗发展出多种禅修或者禅定的技术与方法。根据这些经典教授他人禅修的僧人也被称为‘禅师’。

不管禅修技术和方法如何繁杂,核心是冥想,通过冥想发展正念、安宁和洞察力,最终达到启蒙和涅般的目的。

正念(Mindfulness

卡巴金说:正念,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作判断。如果做通俗地解释,正念是平静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功能、情感、意识的内容或者意识本身。

听起来挺玄乎:我们不认识自己吗?

对。我们其实很难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我’和‘我的’都是思考的产物(《正念》,第204页)。既然是思考的产物,‘我’是一种心态和自我感觉而不是实体或者客体。自恋的人觉得自己最美;自卑的人缺少勇气承认自己的价值;自满的人觉得自己取得很大成就;自大的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对自我划界会影响到‘我’的主体与他人的交往。人们看其他人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与自己比较,并由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别人有我们自己拥有的优点, 我们喜欢但是也许会记恨对方;别人身上有我们自己想要但是却缺少的品质,我们羡慕甚至妒嫉对方;别人有我们不喜欢的特质,我们讨厌他。从我们自己出发,折射到他人,然后返回到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就是对自己认识的影像反射。很难想象一个自大的人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很难想象一个自恋的人会关注别人遇到的困难。

对自己的认识会塑造我们的心态和心智以至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是我们产生快乐与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决定情感而且影响身体状态。紧张的时候人会出汗,愤怒使人血压升高, 忧伤导致失眠,恐惧甚至会吓死人。只有快乐、放松和平静能使我们身体处于最佳境界。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长期禅修者脑部活动的脑电波与常人不同,而虔诚佛教徒脑部和平和快乐区域的活动也异常活跃。可见,禅修的确能够起到平和心态和提高人自身感觉快乐的水平。

除了禅修, 其它宗教也有这种放松和通过冥想豁达心灵的实践。如犹太教的静坐,中国道家的清修,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祈祷。日常生活中,听听轻音乐也可以放松心情。在野外看到辽阔草原上的鲜花,面对平静的大海,夜晚在海边聆听海水激起浪花的涛声,都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心境平和的状态。不过,禅修的目的在于去除‘有我’的烦恼,进入‘无我’境界。 这一点与其它宗教的修行不同。例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默念和祈祷也能帮助教徒获得心灵宁静,但是强调身、心和灵与神的统一。 禅修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在于禅修并不要求修行者一定要皈依佛教。当然,禅修发展出多种引领修者进入冥想状态的技术使得更多人可以获得心灵藉慰。这也是为何单单禅修与现代医学结合,在心理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禅修正念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吗?

卡巴金告诉我们正念并没有给出‘我是谁?’的答案。作者说,如果持意寻找答案,结果注定发现没有答案。 

既然如此,那我们怎么认识自己呢?

卡巴金说:要‘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作判断’。 当下,就是‘人在那里,心就到那里’。这也正是此书的书名: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仔细体会,如果改为‘Wherever you go, you are there’怎么样? 意味全失)。 佛教徒说:妄念到那里,觉性就到那里。

太阳出来与落下,是它自己的事。我们欣赏落日,是我们心的体验和情感的结果。太阳既不因为我们欣赏朝阳或者落日而表现得更美丽。同样,云彩也不会为我们制造朝霞或者晚霞。 这道理看着简单,但是很多人不懂。欲念越多的人,越不懂这个道理。最简单地:人们希望成功。他们做事是因为要成功。可是,凡事自有它自己运行的道理。即便‘我’通过各种方法终于‘成功’了,内心是否真正获得快乐或者平静呢?未必。

当下,就是如果现在看到太阳,就像看到独一的新太阳。今天的太阳不是昨天的太阳,也不是明天的太阳。当下,就是随缘,时时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观察、体验每一刻,而不期待结果。既然没有期待,自然没有烦恼。当下,就是专注现在自己的存在。如果吃饭,就要知道自己正在吃饭,心无旁笃,好好吃饭,体会每一粒米、每一口菜的味道, 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如果与他人合作,就要知道自己正在工作,把每一个动作做得正确无误;如果开车,知道自己正在开车,就要专心致志的开车,不要因为面前出现堵车而沮丧, 也不因为一路绿灯无阻而兴奋。总之,当下,就是专注‘现在’这一刻生命或者生活的状态。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信,你试试?

‘禅修是如实看待事情,不再为自己思想过程所扭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必须了知万事万物相依相存的道理。虽然在俗世思想中,“有”一个自我的观念在许多方面具有实际功用,但我们必须知道它不是绝对真实、实在或永存的。所以,你不再因为害怕“自我”少于“实际的自己”,而努力使“自己”多于“实际的自己”,那么无论你实际是什么样子,都会让你更轻松愉快。’(第207页)

卡巴金建议:视这一天的生命为旅程和历险,问自己此刻你向何处而行?在找寻什么?又置身何处?到了旅程的什么阶段?如果生命是一本书,你会取什么书名?会为此刻身处的章节下什么标题?(第78-79页)

正念能够调整我们的心态,使我们保持一份客观和冷静,洞察自己心灵深处。在正念的指导下,我不需要弄清楚‘我是谁’,而是帮助我内观自己,认识到‘我什么也不是但是却在那儿’,从而达到一种自我逍遥和毫无拘束的境地。这种境地也许只是一瞬间或者灵光闪烁一霎那。但是,如果我们不断通过禅修提升自己的正念,就可以更多地进入心境平和,心灵纯净以及洞察自己心态的境界。当正念积累的时刻不断增加,当正念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烦恼自然会减少,身心自然会更多地领略愉快和宁静。禅修虽然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掌握要领,但是其本意乃在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都要认识到‘当下’。

其实,读卡巴金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然放松的体验。卡巴金循循诱善的话语像清水一样流淌,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觉醒。读在当下, 乐在其中。

正念能对我们管理实践有帮助吗?

有。卡巴金的《正念》,如同稻盛和夫的‘以心为本’一样,并非教导我们遁世寻找安宁,而是在行动中寻找平静和快乐。这种‘积极入世’和实践的态度与传统佛教修行不同。

管理本身是一种行动,是管理者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与其他活动没有什么不同。既然行走坐卧、吃饭开车都能禅修, 为什么管理活动不能?

在活动中寻找‘当下’并不是停止活动。恰恰相反,是体会行动本身的意义,从而顺从行动自身的逻辑,专注于行动,做好它,完成它。卡巴金在书中第34到37页以庄子‘庖丁解牛’为例,说明无作为可以在行动中发生。这种无作为来自我们对活动规律的深刻了解和对自己心灵的观察。随道而行, 不强求。

比如,我们要怎么看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呢?其实,当我用‘竞争对手’这个词语本身的时候, 可以解构我已经认定对方是‘对手’了。 如果我们必须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这种心态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惧怕竞争,说明我们心里面装有‘垄断市场’的妄念。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到市场上出现与我们相类似甚至相同的产品,我们难道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一种补充吗?社会有了更多的产品可以选择,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提供与我们产品相同或者替代的那些企业难道不是对我们的督促和提醒吗?我们的存在有我们的道理, 而他们的存在自由他们的逻辑。如果持有这种心态,我们不会因为出现其他同类产品而焦虑、烦恼甚至愤恨;反而,我们会将目光内观,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做好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发展自己的能力,不断为消费者和客户乃至全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难道不是在管理中寻求‘当下’,从‘我做’(doing) 过渡到‘我在’(being),实现自我使命的方法么?

当然,正念也须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也许解决不了不同人的问题。了解正念和禅修却一定会给你带来另外一个思考自己生命和‘现在’的角度。也许,这正是你需要的:当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