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先生的成就在哪里?(中中)

(2008-07-28 22:11:51)
标签:

文化

己、阿弥陀佛
   在南老师一生的著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本书是: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内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全书的整个内容,可总括为一句话:
  “永远没有自己、生生世世在慈悲喜舍中为众生服务。”
  佛法的重心有两点:
  “人无我”和“法无我”。
  能做到没有自己,永远欢天喜地的为众生,那就是佛与大菩萨了。
  这里要提及阿弥陀佛、南老师和我的因缘。
  阿弥陀佛的重要性,不全在其净土,而在其“四十八大愿”。若有气派、心量与智慧,未必见得要去净土。大禅师林酒仙就不想去净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酒喝。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是“舍己为人,永远为众生服务”︱这就是愿力。所以说:
  “愿力生不可思议境界。”
  佛法的大秘密内容,就在愿力上。
  “永远舍己为人”,便是大密宗,也就是佛。究竟说来,常乐我净,无己为人,实为密中之密。因为四十八大愿,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没有四十八大愿,便没有阿弥陀佛。
  四十八岁参加南老师的新春禅七后,初步证到动地发光,身心俱忘,生大欢喜。之后,老师把他曾经讲过的〈阿弥陀经〉录音带,嘱我整理。在禅七时,我的“动地发光”,是因为他念了几句“阿弥陀佛”而“导引”出来的。(动地发光,不是“道”。)
  要强调的是,南老师从不随便念咒、念佛。我在十方丛林书院学习后,有一天吃过晚饭,他要我和从智法师坐在禅室,他则在佛坛禅座上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念着、念着,老师忽然全身化作虹光,整个化为准提菩萨。
  我当时深感疑惑︱这是怎么一回事?便向右转头一下,再转回来,一看-南老师简直就是准提菩萨。
  在此插一段话:
  南老师到美国时,嘱传“准提法”。因感自身福德浅薄,功力未逮,传此密法,尚非时节,故直到如今,仍未从命。
  佛经说:大成就的圣者,会示现法、报、化三身。
  “法身”是本体,前面已稍事谈论。
  “报身”就是指在修持上的成就。成佛先要证到法身,然后发愿,再历劫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南老师的报身,是非常非常好的,能化为准提菩萨,那就是化身的一种成就了。不仅如此,我在十方丛林书院静坐时,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南老师忽然同时现前……。
  又有一次,我在一间暗室静坐,突然通室明亮,物件分明,阿弥陀佛就在对面。我向南老师报告此事,他“无语”。
  后来才知道,这是自性的心光作用。南老师在一本重要的书《禅海蠡测》中,对心光的叙述是这样的:
  心法与光
  1、物理学之光
  “现代物理学之言光,凡发光之体,谓之光能,光有辐射折射等,光波互为干扰,光速至快,科学计程称谓光年,凡物皆在发光,祗因光波振动,而使光波之长短不同,乃有种种颜色不同,其为光者一也。复谓自然光则遍满空间,本此等原理,应用于事物者,洋洋乎大观矣。”
  2、本体功能
  “自然光者,遍满空间,红、橙、黄、绿、蓝、靛、紫,皆光之色相,亦光波振动所变现。自然光之光能,即为本体功能显现,与力俱生,含照万有,日月星辰等发光体,皆藉本体功能自然之力而放射光能,其力尽时,光亦消散。万有亦秉此事理而存在,亦随时在振动,我人心身,亦复如此。”
  3、心意识与静定
  “光之在人,曰神。心意识生起念力时,即有光之放射,唯非肉眼形器所能见。而眼之与心,互通作用,故心念静定,精神强盛者,目光炯炯,心邪则目邪,衰老则目昏,孟子所谓观眸子而知心者,良有以也。故佛法教修习禅定之人,‘回光返照’,‘内观其心’,皆藉光之作用,而使渐返于本体之方法也。密宗‘妥噶’(看光)、‘光明成就’等法,亦即用此方便。禅定法门,初以两目垂睑,先使目光凝定,目光宁静,即不攀缘外物而逐色相,心念虽动,力渐薄弱,迨心目之光凝定于一,即至心无念可起,目无相可见,住于初禅。如初得定者,用功致力既久,必色泽光鲜,目光定而有神。盖心目静定于无念境上,心身念力少有波动,既少波动,乃保持其饱和状态,若能保持饱和状态,自然减少放射。故得精神充沛,色泽光润,此乃自然之理,不足为异。”
  4、光影门头与魔境
   “若在禅定过程境中,心身内外,发现种种幻相之光,即为念力未定,心力交互于动静之间,摩荡发光,统为幻相。禅宗名为‘光影门头’,‘弄识神影子’。此如人以手揉目,可见面前点点星光,体弱力衰,亦可见空中光或圆圈。此皆心身病态,未可认为奇迹,若一着此等,即成魔事,被幻觉错觉所转,而成心理变态之精神病象矣。”
  5、初禅境界
  “凡修习禅定有经验者,初则目光最不易定,心念亦随之不止,迨将定时,目之与光,必如有外力骤使之返,乃入于宁静之境,心身两安矣。然虽至目光静定,心念无起时,亦但属初禅境象,及乎外观无相,人物天地,皆如在梦幻光中而观,一切觉无实体之存在;此时心身愉悦,无与伦比,虽视而不视,心而无心,用功至此,往往自谓已见本性,孰知此犹为‘光影门头’事也。”
  6、常寂光
  “心身二者,已稍接近本体光力功能,犹为未是。然后心身内外,与自然光能同成一片,久久定深,返于本体无相光境,则常寂光现,实相无相之体以见。而此中过程,微细难言,要在学者之实验体会。苟至于此,与见性明心之事,犹迥无交涉,必如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若能如此,方许有少分相应矣。”
  7、乾坤马一毛
  “故以佛法而观空间之自然光,及物体个别之光;在物言物,则今日物理学所谓之光学知识,洵有所见;若以光透心物一元之本体而言,尚未能确为究竟之论。盖如来藏性,性自发光。唯体性之光,寂然无象,非视觉仪器可见,名曰常寂光。亦曰法身之光。其体空而常寂,以光名者,顺世间之习称也。然此实非通常光明之光,常光寂然,先宇宙万有而常住,唯常光流注,静力饱和而忽动;动力与光热俱生,此之光明,即我人视觉仪器而测可见者;明暗代谢,昼夜往来,皆自然光之盈虚消长。而明暗皆为光也,以光波振动不同,复生种种光色;万物藉之以资生,非光能生万物,实为同体而互为用也。个别光体,振动放射,力尽时即消灭归于自然之光,自然光则返于空之体性。生灭旋轮,祗是本体功能运行不息之现象也。以此旷观宇宙,真有‘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之感矣!”
  8、静极光通达
  “人之心目为咎,念念生灭不休,目如照相机,心如摄影师,以机照像,留影而起分别者,我人心意识之作用也。如是念念旋流,心光振动频繁,从朝至暮,无有已时,使心光放射消耗而终归于无。迨生命灭时,即沦于黑暗状态,此明暗代谢,如旦暮往返,永无停日。故须假定慧之力以凝之,使返于常寂光体,则可不随生灭明暗之迁流,而能自为之主矣。经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通乎其理,明乎其事,则于物理学所言光学,可推究其未及知者矣。”
  由南师上述极、极重要的一篇表述,全为修禅成佛,实际的功夫境界。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要在各人自身去领会、参悟和实现。
  述说了在十方丛林书院,受南老师教诲,多少领悟了一点道学后,现在再述“授业”与“解惑”部份。
  谈及“授业”与“解惑”,使我想起孔子所说的,在一生中成长的层次问题:
  孔子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孔子本人,在人生实际生活经验中所累积的认识。
  “三十而立”,立个什么呢?
  在尼采所著的《超人》一书中,首先就说,超人三十岁的时候,离开了“故乡”和“故乡的湖”。
  尼采的这一象征、记述性的描述,说明了超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已在家中,完成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故乡的湖”,表示他与“故乡”和“湖”是同一的,他已与自然合而为一了。但这对人生的理解和成长,还是不够的,超人要在三十岁时,上山修行。十年后,他将自己变成了“婴儿”。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孟子也说:“四十不动心”,超人成为“婴儿”,应验了老子所说的,道人的条件之一,就是“复归于婴儿”。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
  “三十而立”,究竟“立个什么”?是否“三十”一立,便拥有了老师所传的“授业”呢?
  在十方丛林书院时,南老师一再向我说:
  “你要站起来。”
  从世俗的观点来说,我过去尽一切的努力,勉为教授,我为什么还没有“站起来”呢?
  人的一般立足点或成就,可以分成:
  职业、事业、志业和超志业(禅)。
  职业很多,肩挑买卖、清道夫……等等都可以是职业。人只要勤劳吃苦,省吃俭用,就可以无怨无尤、心安理得的过一生。
  事业呢?实业家……等等。
  志业就是历史上留名千秋万世的人物了。
  超志业应该是成佛、成超人而又不认为自己是佛、是超人。历来禅门中的人物,属于这一类。不过,这并非说禅门中人,皆为佛、为超人,意在表述一种理想。
  那么,南老师要我“站起来”,我始终不知意义为何?
  十方丛林书院,悄悄的、一步一步的停课了。一天去该院,忽然不见南老师,他去美国了。四面八方震撼,听说当时台湾安全方面的十八派情资人员,惊奇的、呆呆的自说自问:“怎么去的?怎么去的?为什么事前一点消息、一点动静都没有。”
  南老师是高人,本来就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高人的描述是这样的: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我的“站起来”。
  南老师离台后,我每天上午拿着木鱼大敲大喊:
  “老师:我怎么办?我怎么办?……。”
  一天忽然想起他要我“站起来”的意义,应该是在行动上,无私无我的为众生做实际的服务,我便开始从事学习举行禅门的禅七了。
  至于说及南老师的“解惑”。他在各门各类知识上,提供了无数的解说,每本书都极精到,将会在下文中,稍事提他解释的《楞严经》与《楞伽经》。几十年来,中外各类人物,遇到在人、事、物上的任何问题,都去请教他,南老师实是解惑大王也。

    
  庚、总算有理想。
  以上我只稍事提起南老师的一些成就,如果要细说的话,他在每一方面的成就都可以写一本专书。例如他早期最早的时候,写一本小书叫做《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目录是这样的:
  引言
  社会学里的社会
  东西文化不同的社会
  宗法社会的辨别
  结论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丛林制度
  一、丛林的规范
  二、丛林的风规
  三、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四、丛林清规的遗范
  丛林与宗法社会
  丛林与中国社会
  丛林与帮会社会
  结论
  《金刚经》三十二品偈颂
  《金刚经》偈颂自话
  自讼耻为师示诸子
  全书虽然字数不到五万字,在介绍和强调其中心意义是,中国的禅林文化成就,是将儒、释、道、农、医和各类杂家文化,溶为一体的一种生活。最重要的是工团生活也在其中。
  ……。
  究实说来,中国数千年来,各门各派精华文化的成就,其后,实由禅门文化吸收、融会发扬且贯通在一起了。所以说,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是具有理想的有心人,认为
  南怀瑾先生实为第一人。他既非如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非胡适一帮的西化派。而是在认识和力行上,主张中西精华文化应融汇合在一起。
  可惜的是,南老师在台湾五十多年前,就推出《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一书,说明禅宗丛林制度,能让人回到本来平静、高贵、心同、理同,生活清纯、素朴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从而间接与潜在的陶冶整个社会,大家安居乐业。但因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变迁、人性的杂化与疏离……等等原因,使得禅门丛林文化已消失无影无踪了。
  南老师是非常有理想的。
  这里插话:
  在十方丛林书院时,一天他向我说:
  “你总算是有文化理想的。”
  但禅门丛林文化,如何重建呢???
  南老师在肯定 有理想之余,第二天我走向他的办公桌旁,他将随兴写的一首诗给我看:
  “世事如麻乱,
  心愁动剑鸣,
  徘徊翻贝叶,
  寂默住无生。”
  从上首诗看来,南老师这一生,不是寂寞、无耐而又知“其”不可为而为的。
  有一天,新闻刊载南老师要建“金温铁路”, 曾向他报告:
  “老师,您这才是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老师回答:
  “文化铁路更重要。”
  南老师已九十嵩寿,仍在为建设整个人类的文化铁路作努力。
  这里又要插话:
  究实说来,满清入关后,乾隆、嘉庆时代的文化成就,比之唐朝的贞观之治,实无逊色。之所以有此成就,在康熙打好立国基础后,雍正皇帝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用、而又归到本来清净无事的禅门手法,治理天下国家,才有其后的乾隆盛世│四库全书的文化成就,条件很多,但最重要的条件是: 
  有大禅师雍正皇帝,在他深解人性而又博古通今的学问下,已打好“文化铁路”的相当基础了。
  雍正皇帝乃大禅师皇帝也。
  从中国人近四百年的成就来说, 认为雍正皇帝实是第一人。
  下面介绍在禅门文化中,南老师在著作上所作的莫大贡献:
  二楞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