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3月,我曾在以色列学习了一个多月,深切感受到了以色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受到了犹太民族的伟大和他的创造奇迹的能力。今年是以色列建国60周年。这个建立在沙漠之中、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国家,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高达1.6万美元。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
以色列人口到2006年7月为705.6万。不足总人口6%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要知道,这是在一片沙漠里开创出来的奇迹!
以色列的农业的发展史是一部长期同不利条件做艰苦斗争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珍贵水资源和可耕地的成功史。如今,以色列的食品已大部分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出口收入足以支付农业进口费用。以色列的农产品主要包括奶制品、家禽类、鲜花、水果及蔬菜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可耕地面积为42.
7万公顷。其中水浇地占48%。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产量最多的是柑桔。通过兴修水利,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粮食已基本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欧、美市场。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绵羊、山羊和家禽。
在以色列农业经济科技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组织形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就是马沙夫(Mashav)-以色列国际发展合作中心,和基布兹(Kibbutz)。
马沙夫(Mashav)-以色列国际发展合作中心,创立于1958年,当时有许多刚刚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试图吸取以色列最新开发的技术经验,自那以来,马沙夫与1,000多个国家在各个学科进行合作。其宗旨是鼓励专业人员找到自己的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其自身的具体需要和潜力来调整这些办法。 每年多有4,000多名专业人员参加在以色列举办的各种马沙夫培训班,有6,000多人参加了在约100个国家举办的实地培训班。马沙夫通过世界范围的Shalom俱乐部网络,与培训班毕业生继续建立关系,并与以色列的各个教学和推广中心保持长期的业务联系。这种培训与交流,不仅传播了以色列客机于文化,也大大提高了以色列的科技水平,促进了以色列的科技发展。
基布兹(Kibbutz)是以色列特有的一种集体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内部实行“各尽所能,平均分配”的分配原则,一切财产归集体所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大家共同劳动,集体生活。通过优厚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真正使人感受到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温暖,以次凝聚了以色列农业人口的集体力量
,创造了许多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建于1910年,现全国有大小不等的基布兹275个,每个基布兹人口在200-3000人之间。现在居住在基布兹的人口约为12万人,仅占全国人口2%左右,农业产值却约占全国的42%,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3%,是以色列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以色列建国初期和战争年代,基布兹为保卫国家生存,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