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绍庄教授专访:食品添加剂不可没有也不可多有

(2007-05-01 02:02:53)
 我们在食品的包装标示中都可以看到一些香精、色素等添加剂的名称,但对于一些现场称卖的熟食,添加剂的成分却不得而知。那么,为什么要加入添加剂?添加剂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在“十一”前期,记者专访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理事、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农绍庄教授,请他为我们解答疑问。

  食品加工过程中几乎都要加入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的和合成的。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几乎没有任何加工食品成品中不加入添加剂的。罐头里的水果能保持色泽鲜亮,包装袋里的点心五颜六色,熟食品柜台上的熟肉更是秀色可餐,这绝大部分都是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食品添加剂可使食品保持新鲜和可口,可使食品色泽诱人,可以使食品延长保质期,所以说,食品工业的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发展是有贡献的。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已有1513种,其中食品香料1027种。国外的添加剂使用更为普遍,美国已达3000多种,日本2000多种。现今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3种,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食用香精香料、食用色素、增稠剂、漂白剂、品质改良剂、保水剂等,有天然和化学两种成分。

  农教授介绍说,譬如食用色素有化学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和半天然食用色素。化学的红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新红;黄色素有柠檬黄、日落黄;蓝色素有靛蓝、亮蓝。化学食用色素中除了新红(高分子色素,无营养不吸收)外,其他几乎都是煤油系列的色素,超标使用对人体会有损害。

  天然食用色素有胡萝卜红、高梁红、紫苏红、姜黄、叶绿素等,都是从天然动、植物中提取的,不仅对人体无害还有营养作用。

  半天然食用色素有焦糖等,是天然的原料经过化学处理转变而成的,对人体基本无害。

  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

  事实上,添加剂的使用量仅为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有关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剂量,有关食品卫生法规对其有严格的限制,在加工过程前,各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必须经过致癌、致畸等一整套安全评价程序。农教授说,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只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对人体绝对是安全无害的,长期吃也没有关系。所以说,通过安全评价,在标准允许的剂量与范围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超量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有害健康

  农教授说,如果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执行,那么,这些为改善食品的品质而添加的物质,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但是,超量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罹患癌症的500万人中,有50%以上是食品污染造成的,其中一些正是来自食品添加剂。

  目前,一些无任何手续的黑加工店为了追求食品的香、酥、脆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不但不按照国家食品标准添加,而且常常使用化工材料代替食品添加剂,致使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这些超标使用添加剂的小食品可导致过敏、畸形、癌变或细胞组织的突变。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解毒能力较弱,如果食用了这些不合格的儿童食品,其中的超量添加剂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儿童如果经常食用含有超量食品添加剂的小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许多家长对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严重危害性毫无意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孩子的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就诊时病因还无法查明。

  因此,做家长的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首先要从孩子的摄入营养和健康角度去考虑,谨慎购买各种各样味道鲜美的食品。

  选择食品时应注意

  “十一”国庆节快要到了,亲戚朋友团聚,必然要买些吃的东西,添加剂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用量很少,所以人们用肉眼是无法辨认的。在这里农教授提醒大家:

  1.国家规定食品包装标识的配料表中,必须标出添加的物质成分,所以人们在选择食品时最好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及经过ISO9000认证或HACCP质量认证的食品,选择包装食品要注意标识。

  2.在选择食物时当发现以下现象时,购买时要引起注意:

  a.异常白的产品如腐竹、馒头、粉条、南方的荔枝等;

  b.有刺鼻气味的食品;

  c.颜色异常新鲜如熟肉食品、小食品等;

  d.香味过浓的食品如油炸薯片、三明治、蛋糕、饼干小食品、酱菜等。

文章来源:大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