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及其文化传承

标签:
北京大学蔡元培胡适鲁迅梁漱溟 |
分类: ★岁月走笔 |
北大返校笔记——
——北大精神及其文化传承
苏首飞
【提前读】
感谢北大曾出现过这么多优秀的大师,让我们这一代的北大人重新审视和活在一种卑微的骄傲里。
感谢远在历史深处的他们,让我在多年后的孤独阅读中不曾寂寞。
阅读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在与隔世的前辈们进行一次次思想的对话。——苏首飞
http://s5/mw690/4cf56137gd20aee2fde84&690
在北大校本部上的第一堂课,是在7月29日上午八点,由江长仁教授开讲的《发扬北大光荣传统,肩负国家民族重任》这一门课。这是一堂关于北大发展史、北大历代名流及文化大家、北大精神与北大优秀文化传统及其传承的话题。江长仁教授从“北大简史”、“北大精神”、“北大学风”、“传承北大精神,承担历史重任”四大部分进行讲解,带领我们走进更深处的北大,回望历史中的北大以及现在的北大。
通过以前的大量阅读以及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地感受到,北大不仅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更是培养出了许许多多能够与国家共前进、与民族共命运的具有社会使命感和历史担当的北大人。历史中的北大人因为爱国、热爱民族、追求民主与自由而付出了很多努力与牺牲,这是北大之所以是北大的历史意义。北大也将继续用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所有向往北大、在北大生活学习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前进的力量,让我们成长为具有历史担当的社会公民。
北大以及北大人所具有的社会担当与民族情怀,使北大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平民教育。如蔡元培校长时期开始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理念,使得北大能够吸引和包容许多来自不同背景、思想各异的优秀人才。当时的蔡校长就极其关注平民教育,并且不拘一格选人才、请人才,他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当时游走于民间的许多优秀之才,并招纳到北大任教,这为北大成为中国高校的文化圣地奠定基础。
北大人是独立思考的北大人。我很喜欢在20世纪中国文化界极有影响力的的北大教授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我不是学问中人,我是问题中人。”不是学问中人,只不过是谦卑之说,现在看来梁先生是大有学问之人,论学历他只有中学毕业,然而却在他24岁时就被蔡校长请到北大哲学系讲课。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敢言的知识分子,也使得自己难免成为问题中人,或者确切地说他是个在自身中或自身生活的时代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他的那个时代,他就很明晰地提出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对教育与乡村的关注,并付诸行动。除了梁漱溟之外,还有很多这样刚正不阿、正直敢言、独立思考的北大人,他们的身影曾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
走进北大,北大的每一处草木物景,都洋溢着她浓浓的文化气息与历史感。我似乎隐约可见,那些大师们走过的足迹。北大的每一处风物景致总是那么地让人牵心与流连。其实,更吸引我的是北大所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每天所路过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竖立着的那一排排有关于文艺汇演的海报以及一些讲座海报,还有学校里的图书馆和书店,总能给我无比的亲切感。我想,北大300余个社团,将让每一位北大学子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发挥的机会,将让每一位才人之所长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北大的人文暖光与思想价值,不止是现在我正走进其中才感受得到,更在于我之前所提早大量阅读到的北大学人及北大名流所留下的那一部部珍贵典籍。因为我以前在第一个大学读书时,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能够有机会更早地接触到那些名家的经典著作。比如,曾在北大任职或就读过的大家有如胡适、鲁迅、梁漱溟、辜鸿铭、季羡林、朱自清、刘半农、沈从文等人所留下的大量典籍,都让我有机会提前阅读和感受到,由此让我对北大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憧憬。正是那些优秀的作家、学者们,给北大的人文历史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若要读懂北大,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以足够的耐心和静心,去阅读北大的人文历史,阅读北大的大师们所留下的那些优秀典籍。看北大,不如用心读北大。北大之所以是北大,是因为北大培养了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化大师、思想名士、学术泰斗。用清华原校长梅贻琦教授的话说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可以在某一个寂静的夜晚,重新翻阅那些泛黄的书页,捧读大师们所留下的经典著作,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和新的思考,会让我们在混沌中有如醍醐灌顶,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活着。在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里,突然觉得那么的难能可贵。感谢北大曾出现过这么多优秀的大师,让我们这一代的北大人重新审视和活在一种卑微的骄傲里。这是对大师不再的喟叹,是对高贵思想的持守与追寻,是对他们精神传承与延续的渴望。感谢远在历史深处的他们,让我在多年后的孤独阅读中不曾寂寞。阅读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在与隔世的前辈们进行一次次思想的对话。
北大用它的人文暖光,温暖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打工浪子,照亮我们尚且年轻的心灵和人生梦想。或许是这样的,只要你热爱学习,并孜孜以求,都将有机会沐浴在北大的荣光之下,接受到北大的文化洗礼,在北大宽阔之怀里吸取知识营养。
(苏首飞,北大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