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星聚笔下的郑州八景
文/李刚太(原创)
现存的郑州旧志,包括明嘉靖郑州志、清康熙郑州志、清乾隆郑州志和民国郑县志四种。对郑州八景的记载,最早见于乾隆十一年知州张钺主修的《郑州志》(刊刻于乾隆十三年)。《郑州志》在卷首刻绘了郑州八景图,并分别配以张钺手书的七言绝句各一首,分别歌咏了“凤台荷香”、“龙岗雪霁”、“梅峰远眺”、“古塔晴云”、“卦台仙景”、“海寺晨钟”、“圃田春草”、“汴河新柳”八景。在卷十二《艺文志》中,又收录了他的八首五言律诗,诗歌命题与卷首八景图同。民国五年的《郑县志》,又收录了光绪年间郑州学正朱炎昭关于郑州八景的七言律诗八首,此时与张钺八景诗的创作时代已相距百有五十余年,然而诗题与张钺所咏八景完全相同。说明这一个半世纪里,郑州一直以凤凰台、龙岗、梅山、开元寺塔、八卦御风台、海滩寺、圃田、汴河作为郑州八景。
然而,同是民国五年的《郑县志》,与朱炎昭同时代的郑州诗人司星聚,却创作了与朱炎昭诗内容迥异的八景诗。除“汴河新柳”与前述八景同名外,其余七景诗题为分别“黉墙春柳”、“南池荷风”、“熊桥芦月”、“北冈林雪”、“奎楼夕照”、“吕阁晨钟”、“西城烟树”。这是郑州最早以黉学、梁家湖、熊儿河桥、紫荆山、奎楼、吕祖轩、西郊、金水河作为郑州八景的诗。如果说,张钺、朱炎昭所咏八景可以称作郑州老八景的话,司星聚所咏八景可以说是郑州新八景。司星聚(1846-1900),字奎五,号芦坡居士,郑州市新郑县大司村人。工诗赋,有文名,以教书为业。著有《荫香斋诗草》。这里,我们试对司星聚的新八景试分别作一介绍。
黉墙春柳
黉墙柳护倩风缫,宛若依天种碧桃。
藻彩光临浓染黛,芹宫香惹绿丝绦。
枝霑化雨千条嫩,絮扑园桥万点高。
一得升堂蒙庇荫,诸生共著翠云袍。
黉墙即学校院墙。古代学校俗称黉学,亦雅称芹宫、泮宫、学宫,因多设于孔庙内,故亦称文庙为“黉宫”。民国《郑县志》“黉宫”条说:文庙在州治东,逼近东城,汉明帝永平年间建,历代屡有重修。司星聚把郑州文庙墙外柳色置于郑州八景之首,反映了他尊孔重教的思想理念。繅,指抽茧出丝的劳作。藻彩,指黉学房舍的彩色藻繪。化雨,生养万物的时雨,常用以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庇荫,本指树荫给人以清爽,引申为尊上师长带来的庇护和福泽。云袍,指饰有彩云图案的官服。诗歌大意说:护卫黉墙的垂柳,请来春风轻轻地摇;就像是依着天宫,种下的行行碧桃。学宫的彩繪雕饰,光辉映照着片片绿叶;教室的书香墨香,飘洒熏染着丝丝柳条。时雨润泽着柳枝,柳枝越发鲜嫩;春风吹动了柳絮,柳絮舞上园桥。浓重的柳荫蕴蓄着清爽,恰似课堂上老师赐予的恩泽;绿云般的树冠预兆着吉祥,好像生员们个个穿上了官服云袍。该诗以柳命题,句句咏柳,也句句喻人,以黉墙春柳的郁郁葱葱,比喻黉学教育的蒸蒸日上,既歌颂了郑州文庙的风光之美,也赞颂了郑州教育的发达兴旺。
南池荷风
池荷战雨舞商羊,还爱风吹冉冉香。
色夺凤台花愈艳,纹生鸭涨气微凉。
莲歌低唱人归缓,葵扇轻抛客坐忘。
落日放船情更好,水天一色看茫茫。
南池,指郑州南曹梁家湖,位于今郑州市区东南。康熙《郑州志》载:梁家湖“广可数顷,亦田野聚水之泽也,内可采莲取鱼,岁旱则渐竭。”商羊,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天欲雨而起舞。这首七律《南池荷风》,描写了夏日风雨中和风雨后梁家湖的旖旎风光。首联以“池荷战雨舞商羊”入题,“舞”字表现了风雨的突兀急骤,“战”字表现了莲荷的勃勃生机;这盛夏的风雨反使游人游兴倍增,“还爱风吹冉冉香”句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联细腻描述南池自然之景:荷花经雨更加鲜艳,涟漪因风更加迷人,池因雨涨,鸭随水高,风雨也给人带来了清新和凉爽。第三联写南池莲女与游人形象:“莲歌低唱人归缓”写采莲女的形象楚楚动人,使人顿时想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举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古老诗句。“葵扇轻抛客坐忘”句,写游客贪看采莲人如痴如醉,以至于忘记了所携葵扇抛向了何处。尾联写新雨初晴后梁家湖的傍晚景色,“落日”二字是对上联的补充交代。缓归的采莲女到底还是归去了,游人这才发现天色早已放晴,于是放船向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寻觅,荷花看不见了,莲歌听不见了,所见只有“茫茫”而已,他心中不免增添了几分惆怅几分沮丧,这时所谓“情更好”不过是一种掩饰而已。
熊桥芦月
一白沉沉月色饶,芦花萧瑟傍溪桥。
霜凝野渡华鲜洁,星落寒潭影动摇。
闪烁腾光秋蟹火,悠扬送响玉人箫。
葭苍露冷谁堪溯,对酒衔杯欲举邀。
熊桥指郑州旧城南门外熊儿河上石桥。始建未详,清乾隆年九年(1744)知州张钺倡议重修,桥栏雕有十二石狮精美异常,为历代郑州人所喜爱。夹岸芦苇丛生,秋来芦花似雪,郑人美其名曰“熊桥芦月。”司星聚诗中描绘的郑州熊桥芦月,竟是那样风采照人:天边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一片银白,熊儿桥边芦花似雪与月光争辉夺采。河面渡船船篷上结满了寒霜,雪白闪亮;河底星月的倒影在寒风中飘摇闪烁,如诗如梦。河中渔火明灭,岸边小楼上美人们还在吹奏箫管低吟浅唱,这简直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时,诗人不由得想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古老诗章来,不禁举起酒杯欲邀月亮一起共度良宵。作品以清新的诗句,丰富的联想,给人以“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受。
北冈林雪
六出纷飞雪影横,冈头林际总铺平。
银花冰结春无力,玉叶风摇树有声。
日落柴门闻犬吠,香寻梅蕊看人行。
北楼凭眺知何似,一白寒光逼管城。
所谓北岗,即今所称之紫荆山,康熙《郑州志》曰:“紫荆山乃北门外崇圣寺后旧城址,日久积沙而渐厚者也。”北岗山头林木繁茂,经雪后素裹银装,故司星聚以“北冈林雪”作为郑州八景之一。从“北楼凭眺”四字可知,司星聚是在郑州“拱辰门”城楼上眺望紫荆山后写下了此诗的。“银花冰结春无力”表现积雪成冰的树稍因负重而低垂的景象,如同身着婚纱的新娘娇羞无力,“玉叶风摇树有声”表现风吹树摇冰花撞击的声响,如同新娘身上佩玉的叮当齐鸣。“日落柴门闻犬吠”写出了当时自然经济状态下郑州的古朴和恬静,“香寻梅蕊看人行”描写了行人踏雪寻春的悠闲情致和对新生活的企盼。
奎楼夕照
馀霞散彩满城中,返照奎楼色愈红。
暮雨晴开梅岭外,斜阳艳映汴河东。
窗开八面迎残霭,檐出重霄响晚风。
喜得丹梯堪直上,凌霄早步广寒宫。
奎楼全称奎星楼,在郑州旧城东南角,始建未详,司星聚生活在晚清时代,他将奎楼列为郑州八景之一并咏之以诗,可见奎楼是当时著名建筑广为人们喜爱。诗题既为“奎楼夕照”,作者便紧紧围绕四字铺陈。诗歌大意说:夕阳的余辉,满满地铺洒在郑州城中;反射在城角奎楼之上,色泽愈加艳红。城西暮雨初晴,梅山内外青翠欲滴;城东晚霞万道,汴水上下金波涌腾。楼头门窗敞开,四面迎接晚照;楼檐铃声叮咚,凌空伴奏晚风。我沿着红色的台阶,攀登直上顶层;怀着满腔壮志,要登上广寒仙宫。古人认为奎星主文运,又以丹梯喻仕进之路,诗人因奎楼之高耸联想月中仙宫之嵯峨,联想古人在月里蟾宫折桂的神话传说,借景抒情,表达期望及早科举及第步入仕途的凌云壮志,这正是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
吕阁晨钟
吕阁巍巍半插天,尘寰远隔锁云烟。
撞来钟响催将曙,冲破晨光荡欲圆。
缭绕清音惊客梦,依稀寒夜到渔船。
黄梁未熟人俱醒,回想荣华四十年。
吕阁,即吕祖阁,一称吕祖轩。吕祖即吕洞宾,道家正阳派鼻祖,号为纯阳祖师,元、明以来被称为八仙之一。乾隆《郑州志》载:吕祖阁在州西门外,康熙十八年知州赵鼎臣同郡人创建,乾隆十三年署知州何源洙率绅士重修,大门三楹,书印月轩额。司星聚《吕阁晨钟》一诗,通篇紧紧围绕“晨钟”二字下笔,艺术上很有特色。这首诗大意说:吕祖阁巍峨挺拔高插云天,香烟缭绕云雾蒸腾隔绝了仙宫人寰。撞击发出的鸣响,催生了黎明曙光;也冲破了世俗虚幻,演绎着圆觉圆融圆妙圆满。那缭绕的清音惊醒了游子的美梦,仿佛回旋飘荡散入了渔人的小船。这时人们都从黄梁梦中醒来,回想四十年的荣华却只是一场空幻。这首诗讽喻和劝戒人们追逐势利的情景,同时也传达了虚无主义的消极理念。
西城烟树
司星聚
烟光绕树树连城,郁郁葱葱一带横。
暗杂晨炊飘断续,浓遮午日失阴晴。
林端隐堞高笼雉,叶底如簧细啭莺。
偶向夕阳楼上坐,喜看画图听人声。
司星聚是晚清郑州籍诗人,该诗颇有神韵情致,反映了郑州绿城的根底与传统,描画了当时郑州自然生态状况的美好。此诗题为“西城烟树”,诗人便紧紧围绕“烟树”二字作文章。“烟光绕树树连城”总领全诗,一绕一连,便将“烟”“树”“城”融为一体,只有寥寥七字,便勾勒出一幅树木繁茂、烟雾缭绕、古城崔巍的美妙画图的基本轮廓。以下五句,是对整体画面的补充完善,“暗杂晨炊飘断续”是对“烟光绕树”之飞白的加工渲染,“郁郁葱葱一带横”、“浓遮午日失阴晴”是对葱茏林木线条勾勒的点垛皴擦,“林端隐堞高笼雉”是对“树连城”的细描,“叶底如簧细啭莺”是对“树连城”的点睛。最后一联与前三联相比稍嫌乏力,但“喜听人声”一语却又顿觉生动,未见人而闻其声,与古人“深山藏古寺”、“云外一声鸡”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莺即黄鹂,是一种遍体金黄歌声婉转的吉祥鸟,已经多年难以见到了,好在近年来郑州鹭鸟云集,这是一个好兆头。
金水晴波
司星聚
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晴光涌绿波。
两岸空明云影淡,满川摇动日华多。
苹州晒网听渔唱,柳树飞桥有客过。
悟得沧浪清浊意,聊将一曲和高歌。
金水河发源于郑州西南梅山北麓,是环抱管城绕城而过的外河。随着城市的发展,今天已经成贯穿今郑州市区的一条内河了。据元人《贾氏说林》记载,金水二字系因纪念子产而得名: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之,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财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国人悉辇以沉之河,因名金水。“金水晴波”被司星聚列为郑州八景之一,在他眼中金水河是那样美好:绿波潋滟,日华闪烁,渔舟唱晚,岸柳含烟,飞桥似虹,游人如仙。诗人面对清泠的河水,由金水之清想起子产之清,复由子产之清想起古老的孺子歌来,于是便顿悟了孔子所谓“清斯濯缨,浊斯濯足”和孟子所谓“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的深刻含义,暗示为人处世只有清廉自守方能不受毁侮。一九九四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建议:“《贾氏说林》的这个记载,可看出金水河的命名来源于对子产的纪念,我们不访把这段话刻石立碑竖立在金水河边,那么,新建的滨河公园一定会增色不少。”一九九八年金水河滨河公园建成开放,虽然我未见到这段话被刻石立碑,却见到了用现代文刻石记述的子产事迹和金水河的命名的由来,同样觉得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