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真题历年 怀古诗  集锦

(2015-11-10 11:19:15)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知识
高考真题历年 怀古诗  集锦

中午在给学生讲完怀古诗欣赏技巧,觉得很有必要把历年高考题让学生见见出题方向。

[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D)

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C)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歌。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几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

《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是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1分)   答案:(1分)稼轩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2分) 

 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     答案:B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2分) 

  答案: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4)、这道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3分)“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意思对即可)(1分)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2分)

  [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拯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2007年 (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浙江卷)16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② ,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意对即可)

 【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借代,反问。

⑵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009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8、(4分)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4分)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用典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