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典型课堂导入部分实例读书笔记
一 《草》
在《草》这篇教学实录中,用亲切的口吻先带领小朋友们复习《锄禾》、《鹅》、《画》这三首诗,鼓励小朋友们主动背诵,然后借此引申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草》。随后立即介绍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使学生们对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入正文。整个引入部分非常自然流畅,既让学生们复习巩固了前面已经学过的三首诗,同时又顺利的切入主题,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 《狐狸与乌鸦》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为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文通过狐狸和乌鸦之间的小故事来反应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按照正常思维进行引入,难免会使小朋友们感到生涩难以理解,很难为后面的讲解埋下很好的伏笔。
于老师首先从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引出词汇“想象力”,当小朋友们都沉浸在想象中时,于老师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狐狸和乌鸦两个词,让同学们去想象他们眼中的狐狸和乌鸦应该是什么样子。据此引出正文,因为刚刚小朋友们已经分别对狐狸、乌鸦两词进行了想象,在这两词之间加个和字,会立即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进而切入主题。
三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于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导入部分比较传统,课前让小朋友们进行预习,课上直奔主题。在这一过程中,于老师尤其自己独特的地方,总结起来分两点。一个是非常重视课文中生字的教学;另一个就是训练小朋友们阅读课文后基本概括能力。而在第二节课当中,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明白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特意安排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课文中的语境。
四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先生少年时学习京剧的故事,于老师对于这节课的引入部分是从梅兰芳的一段京剧开始的,因为大部分小朋友并不了解梅兰芳本人,因此要了解他首先就要从他的作品开始,当小朋友们听到这么优美的戏曲后,一定会对梅兰芳本人非常有兴趣,这时于老师在引入梅兰芳本人,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借此机会引入本文,使得整个过程非常自然地达到了授课的效果。
五 《惊弓之鸟》
在《惊弓之鸟》这堂课中,于老师的课堂导入部分非常的有创意,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指着弓上的弦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很自然低答出这是“弦”。而后于老师又画了一只箭,让学生作答。有了弓和箭,学生们很容易联想到弓箭可以射鸟,这时于老师再伺机讲述古时候有人可以不用箭就可以把鸟射下来,进而引出本堂课的主题,这种制造悬念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
六 《翠鸟》
于老师在《翠鸟》这堂课中的导入方式与《狐假虎威》那堂课基本类似,都是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导入形式,但于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生字学习的引导上。
在生字引导上,于老师采用的办法是先让一位小朋友到讲台前,引导该生向同学们讲出书写翠鸟中“翠”字的要点,即上面是没有钩的“羽”字,下面的“卒”字的竖不能太长。之后再让这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出这两个字,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书写。于老师这种训练小朋友们书写的方法不但使他们记忆深刻,而且能够掌握书写要领,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