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城,也称“黑水城”,当地人俗称“黑城子”,是古代的一座驿城。它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时期,在元代进行了扩建,是居延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元代和北元时期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塞。到了明代,朱元璋派兵在此与北元的军队作战,城破后被荒弃。
居延文化是指自汉代以后建立的边塞城、障、烽、燧、塞墙等遗址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





黑城仅保留着部分城墙和城墙角上的几座佛塔式建筑,城内除了稀稀疏疏存留下来的一些残墙断壁外几乎成为了平地。据说在黑水城繁荣时期,城内不仅仅有官署、佛寺,还有民居、作坊、店铺、街衢等等不一而足。那时这里是西北大漠之中的一片繁华之地,更是多民族交往的中枢。是可谓“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黑城架起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桥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途径此地进入天朝,并记录下了当年黑水城的繁荣景象。
我们走过一道漫长的甬道,进入到瓮城中顿觉一种压迫感袭来。瓮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是一种防御性结构,在冷兵器时代,当敌人进入瓮城之中,如瓮中之鳖,城墙上的守军可以轻易锁定打击目标并将其歼灭。在黑水城的瓮城中,尽管大部分墙体已经坍塌,但瓮城保留完整。高大的墙体仍能给人一种威慑感,在这片广阔的沙漠之中,如此高大的防御工事,其防御特性优势明显。难怪传说中的黑将军可以凭险据守沙漠孤城,如果不是敌人切断了水源,断难攻破城池。



穿过瓮城进入城内,眼前豁然开朗,城池内空空荡荡,视野开阔。我们踏着松软的沙子爬上城墙,看着眼前的残墙断壁,一种苍茫的感觉由然而生。想当初,大元帝国是多么的强盛,蒙古人驰骋疆场,马踏中原,到了最后却被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部队逼得在沙漠、草原上四处逃窜。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朝王室在逃亡过程中匆忙建立了北辽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的对峙局面。但是朱元璋何许人,他在1372年派三路大军北上讨元,其中由大将冯胜带领的西路军从甘肃永昌一路北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亦集乃(古地名,今额济纳)一带。黑水城城破,并从此被遗弃。朱元璋此次派兵北伐,尽管没有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但从此北元政权被迫放弃了复国的梦想。
黑城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公元九世纪西夏王朝时期,这里就已成为西域通往内地的要塞之一。由于西夏党项人占据了黑水城,逐渐崛起的北方蒙古族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于是成吉思汗统治了北方各部落后,就发兵进攻黑城,城破不久西夏王朝就寿终正寝了。由于黑水城占据了通往南方的要道,后来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重视,在此开衙建府,旨在长期经营。
黑水城对于北方政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对于中原政权却如同鸡肋,攻城耗费财力,留守又无法接济和驾驭。于是,当朱元璋手下大将冯胜攻克黑水城后,就主动放弃了这座孤城,从此黑水城人去屋空,开始了自然风化过程。经历了将近八百年的时光,这座沙漠之中的孤城变得千疮百孔,城池中的建筑在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下消失贻尽。尽管如此,这座大漠之中的古城并没有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十八世纪末期,曾有俄国探险家到此,发掘了大量西夏和辽代的珍贵文物,并将文物运至境外,形成了一门在世界历史学界非常著名的“西夏学”。





也可以说黑水城所处位置属于沙漠和戈壁的交接地带,我们登上城墙看到城池四周已经被沙丘所包围。流动的沙丘正在一点点地吞噬着这座荒凉的城堡。风从远方吹来,能够感到有细微的沙粒扑打在脸颊上,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丝绸古道曾经记录了东方文明辉煌,但是随着这种文明的没落,古道上便只有无尽的风沙,无尽的荒凉。站在这里,用心解读辉煌过后的沉寂,令人唏嘘和感叹。






黑城已经成为了沉落在沙漠之中的一段历史,尽管我们可以遥想当年的繁荣和发展,但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残墙断壁。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霜雪雨,黑水城没有湮灭人类蹒跚走过的足迹,一段段残墙断壁记录着西北游牧民族的血色浪漫,记录着东西方文明交融途中的繁荣,还记录着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战争与和平。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岁月磨砺,黑城依然保留了基本的轮廓和形制,即将被黄沙淹没的城墙、瓮城、佛塔成为沙漠中的的特风景。这些残留下来的人文标志记录着这座城池昔日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探寻历史的想象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