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

白居寺(接片)
------------------------------------------------------------------------------------------------------------------
白居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江孜县境内
十五世纪初始建,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庙
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
----------------------------------------------------以上文字源自网络-------------------------------------------------
一路风尘仆仆,阅尽苍茫。当我们风驰电掣地行走在高原之上,那些寄托着人们精神信仰的寺庙建筑不时地进入我们的视线。在西藏,林林总总的寺庙散落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而灵异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谓“著名大寺,凡二十余,寻常寺院不可胜计”。由于我们行色匆匆,因此一路上很少真正进入到寺庙中敬香拜谒,很多著名的寺庙建筑如布达拉宫、大小昭寺、扎什伦布寺也都是擦肩而过。
在松赞干布之前,西藏地区就已有佛教僧侣的活动,但是由于当时苯教在西藏占有主导地位,佛教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到了松赞干布时期,为了消除苯教僧侣势力对新兴政权的影响和威胁,他开始积极兴“佛”抑“笨”。之后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盛装入藏并带去了佛像、佛经和佛教法器等。为了供奉这些物品,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但是从宗教意义上讲,这些著名建筑最初并不是佛教寺庙,而是带有礼佛功能的皇家居所。直到公元七七九年,历时十二载,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主持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寺庙桑耶寺建成,从此西藏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庙。
公元八三八年西藏历史上一个魔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末代吐蕃王朗达玛。由于佛教僧侣集团势力的不断扩大,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的左右,于是朗达玛在反佛贵族的唆使下开始大规模的排佛灭佛。在这一时期,佛教寺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现在很少能看到“前宏期”遗存下来的寺庙。朗达玛在位时间仅仅四年,他最终被僧侣集团刺杀,之后的西藏进入了一段长期的内乱时期。内乱的结局是吐蕃领地分裂成了若干个小邦,相对统一的西藏再度分裂成为一个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但是单纯就朗达玛灭佛而言,其事件本身也给佛教在自藏的传播带来了两个比较积极的变化:第一是佛教在西藏从王室贵族走向了民间,其影响程度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广泛;第二是佛教在西藏开始向边远地区流传,一些不愿意还俗的僧人离开拉萨,逃难到了边远的地方,间接促成了佛教在西藏高原更广泛的传播。
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历史进入了“后宏期”,经过后宏期的传承西藏出现了五大教派,分别是宁玛派、萨迦派、葛举派、葛当派和格鲁派。经过这五大教派的传承,佛教在西藏形成了一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佛教派别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逐渐强盛并一度将雪域高原演变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寺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


白居寺是后藏地区一座著名的寺院,不仅仅有着500年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华丽的身世。据说这座寺院首建于十五世纪,是著名的一世班禅克珠杰和当时的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的功德。





白居寺内的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美誉,它的正名叫菩提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座佛塔在中国佛教建筑史上以其独特的造型占有一席之地,它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塔有九层,高达三十二米多,有77间佛殿、一百零八个门、神龛和经堂等。白居寺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塔内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堪称佛像博物馆。






阳光灿烂,寺庙中很少香客也很少游人,游客也只有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我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但是那种古朴的美感,如天堂般的静谧令我们流连忘返。
忘不了这里的这里的红墙白塔,忘不了寺庙中神闲气定的僧侣,还有那精美的壁画,形态各异的造像。
宗山古堡
江孜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古迹宗山古堡。
宗山古堡位于江孜县城边相对高度大约一百米的宗山上,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塞,“宗”在藏语中就是要塞的意思,因此宗山古堡号称拉萨的门户。上个世纪初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抗英战争,电影《红河谷》
就是这一段历史的再现。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