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读书少年时

(2012-10-08 15:53:28)
标签:

杂谈


【三】读书少年时

俗说:“少年不看《红楼》,戒之在淫;壮年不看《水浒》,戒之在斗……”

 

乍听似乎也有些道理,事实上,却是很表面的道理~~不过,这个说法倒是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年龄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理论上,人可以终生读书,人在任何年龄,皆可读任何书。只不过,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感觉都会有相当的不同。

 

人最好从幼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因为幼童的性情最真,意念最少,在浑然无知中读进去的书常常点滴都印刻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我知道有人从六岁时开始读书,长辈没教他读《三字经》或《千字文》,不知何故一开始就教他读《孟子》、《论语》、《大学》……。六岁的小孩像唱歌一样朗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孟子对曰……”

 

六岁的小孩对于文义自然大部分不懂,但这些文句留在他的记忆中,到了十几岁时,头脑渐渐成长,理解力慢慢发达,《孟子》中的一言一句也开始在他脑子里显出意义来,成为他的血肉。


直到中年,他依然记得《孟子》全部文字,而他对《孟子》的理解、诠释、体会,也随着年月而累积、提高、深入。此君后来以朗诵《孟子》的方法学英文,学到能经常阅读英文各类书籍。他一直相信,学任何语文,用最原始、古老的办法,也就是使用“最笨”的办法最有效。

 

说到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外国语文,当然是愈早开始愈容易成功。幼小时,语言的思维模式尚未定形,可以学习中国话“我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接受英语“我有----什么都没有”(I have nothing)的表达方式。可如果等到思维模式固定了再学,就容易说成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这是第一层。


曾有一位年近四十,在文坛上已稍有名气的人,念念以不能直接接触外文书刊为憾,问我读英文之法。我劝他不要学了。因为我看过太多人,立志要学,但旷日费时而无功,最后不了了之。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只有小孩子能安心、无所企图、心无旁骛、不计得失地学“外国话”或任何事物。但一个四十岁的人,工作忙碌,他的时间,每一小时可赚多少钱几乎可以算得出来,用这样的时间去学一种一年半载见不到功效的外语,自然很难坚持下去。

 

这位仁兄听了我的话,油然生出挑战之志,到补习班去学英语,着实热衷了一阵子,但终于未能持久。并不是他毅力不够,实在事有难易、有形势、有天时人和。四十岁的人可以读已经熟悉的文字写成的书,但学外语,事倍而功半,时间上牺牲太大,必须不顾一切迷进去才能奏效~~但能不顾一切吗?

 

相对地,如果七、八岁或十几岁开始学外语,情形会很不一样。

 

事实上,幼小年龄开始读书,很多情况都不一样。幼童时期,读书与游戏的分际非常模糊,读书有如玩耍,读书的心情相当茫然~~所谓“茫然”,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譬如有些成年人读书有很具体的目标,看股票的书,是为了买股票;看旅游的书,为的是出去旅行。读这样的书,立刻有用,但用处过去,也立即就没用了。

 

即使不是这样功利,成人读书,也通常比较有明确的企图:为了做学问,为了研究某些课题,为了考试……等等。只有小孩子会茫然读书。而在所有读书的方法中,茫然读书的用处最大、最久。此所以读书要从小开始,这时候读的书,有如盖房子扎基地,望之不见,但高楼大厦因其身固而矗立。

 

~~~转载自谢鹏雄【书缘不灭】

 

【三】读书少年时

蜀黍以为,谢老师劝那位四十岁大叔放弃学英文的念头,并非存心打击咱蜀辈的向学之心,而是从侧面点拨:

 

学英文,或从起点学习任何事物,最好摆脱急吼吼的功利计较,重拾童心,仿效孩子们没心没肺的游戏心态,如此,方能乐在其中,过关斩将,聚沙成塔,只要持之以恒,必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蜀爸就是个现成的例子。四十几岁才开始猛K英语,一开始,是为了一个留洋公干的差事,后来事情虾了,没去成美利坚,但学英语的劲头并未因此衰减,兀自津津有味地持续了好多年!蜀黍还记得他书架上那本中英对照的《小妇人》和《林肯转》,还有这本《看电影学英语》~~小时候全家围坐看美剧,蜀爸看不清字幕,但他刻意不戴眼镜,借此考验自己的听力。偶尔,他会同声翻译这么几句,然后转头求证蜀妈,几乎是百发百中!【三】读书少年时 

 

【三】读书少年时

【三】读书少年时

好学蜀爸是“不打不成器”的狂热信徒,贪吃又贪玩的正太蜀黍,PP随时被挨板子的鸭梨笼罩~~这本小书,却唤起蜀黍温馨的童年肥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