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黄二哥
黄黄二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12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4、收爷爷教我们编箩头

(2022-08-24 16:49:16)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育儿

分类: 小周的故事

19、收爷爷教我们编箩头

第二天,我们早早下地割草,快速地割满了箩头,又来到了收爷爷那里。收爷爷说:“今天,我教你们砍竹竿。”他拿着我们给他打的新篾刀,领我们进到竹竿园里。我拿过收爷爷手里的篾刀就要去砍。收爷爷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能随便乱砍。”新军说:“难道说砍竹竿还有学问吗?”收爷爷说:“砍竹竿也是有讲究的。一是要砍老竹竿,不能砍当年生长的嫩竹竿。”我说:“老竹竿与新竹竿有啥区别?”他说:“你看,这一棵竹竿皮是深青色的,叶子是深绿色的,不能用它编竹货,因为它没长老,很脆,没韧性,不结实。嫩竹竿长到二年以上就变成了老竹竿。你们看这一棵是老竹竿,它颜色发黄,这样的老竹竿才管用。”说着收爷爷把它砍了下来,与这一棵老竹竿相邻的还有几棵老竹竿。小周说:“把这几棵也都砍掉吧?”收爷爷说:“不能,这就是我说的不能乱砍的第二个原因,不能把这几棵老竹竿都砍完,要只砍其中的一棵或两棵,其余的叫它还长着。”我说:“这是为什么?”收爷爷说:“留着这几棵,到明年春天新竹笋长出来以后,它好架竹笋,因为新竹笋很嫩、很脆,很容易被风刮断,有了这几棵老竹竿护卫着它,架着它,它就不致于夭折了,就能顺利地长成高大粗壮的大竹竿。俗话说,一个好汉十个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人也一样,要想茁壮成长干成大事,也得有很多人帮忙,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新军说:“收爷爷你说的真好,我们一定要记着你的话,象竹竿一样互相帮忙。”

我们把竹竿砍下来以后,再把枝叶砍净,新军说:“收爷爷,你看这竹竿为啥都是空心的?茎杆上都是光秃秃的,只有梢子上才有枝叶?”收爷爷说:“这个问题你问的好,这就是竹竿的可贵之处,听我再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在若干万年以前,竹竿生长并不是这样的,它是实心的,并且是黑色的,由于它是黑心的,所以它的主干上生有很多枝杈竹叶。竹竿家族,它们的根相连在一起,它们都生长在一块,弟兄们多,子孙也多,生长的比较稠密,生长空间狭小,再加上主杆上的枝杈叶子,就把狭小的空间挤的满满的,即不透风也不透光,枝杈叶子互相争吃养料,争占空间,因此,它的主杆也长不高,也长不粗,枝杈叶子之间还经常发生摩擦,互相损伤,天天争吵不断。它们的主杆身子下面,由于不透风、不透光,身子不断地发霉、沤烂,造成很多竹竿年年枯死,给它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开会相商,为了生存下去,为了让子孙后代兴旺发展,它们共同决定,从自身开刀,挖去黑心,并各自退让一步,都不节外生枝,从那以后竹竿就变成了空心,主杆上再也没有枝杈叶子了。它们从生出来的新笋就严于律已,不贪占别的竹竿的利益,无论竹笋多粗,长成竹竿有多粗,都没有粗腰,也没有大肚,都是直立,挺拔,高高直立,所以人们送给它一个“高风亮节”的美誉。

如果人们都象竹竿一样没有黑心,没有贪心,都有爱心,不节外生枝,不贪不占都高风亮节,清正廉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家庭就和谐了,社会就更安宁了,天下就会太平了。

竹子没有了黑心,就没有了私心杂念,它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小周说:“这个我们知道,它的根子(其实是它的茎)管给牛扎鼻圈。”我说:“它的根子还可以做烟袋,收爷爷的烟袋就是用它做的。”新军说:“竹笋可以吃,竹笋叶子还可以包粽子。”我说:“竹叶子可以泡茶,喝了竹叶茶还能去火。”小周又说:“它的最大的用途就是它的茎干可以编竹货。”新军又说:“南方的大毛竹还可以做房檩、盖房子、盖竹楼。”小周又说:“它的枝杈叶子还可以扎扫帚。”收爷爷说:“好了!好了!你们说的都对,竹子从根到梢浑身是宝,所以我们要学习它对人类无私的奉献精神。”新军说:“由于它具有高风亮节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它成为古今画家和文人争相创作的题材,画出它的风骨神韵,写出它的操行品德,留下一幅幅千古名画,传下一篇篇万世佳作。”新军又说:“我还听老师讲,古代的人没有纸,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被称为‘竹简’就是当时学生阅读的书,人们把竹简用铜丝或丝线穿起来,称为‘册’。我们今天读的第几册、第几册的书就是从那时候来的。”收爷爷说:“你小小的孩,咋懂得恁多,真是了不起!”新军谦虚地说:“这些都是老师教的。”

我们边砍边聊,收爷爷准备指导着我们把做竹器的全过程演示一遍。小周用新篾刀砍竹子,新军用旧篾刀砍,他们俩砍倒竹子后用篾刀削掉竹竿梢子上的枝叶,并把竹子刮净,我则把削掉的枝杈、叶子捡到竹竿园外边。我们都不觉得累,不一会儿,我们就砍掉刮净了一大捆竹竿。收爷爷说:“好了!今天砍的够用的了。”我们把竹竿携到棚子底下,收爷爷就开始教我们如何破竹竿了。

因为我们之前看过他如何破竹竿。我们又动手破过,所以收爷爷想看看我们破的怎么样,就先叫我们各自破一根竹竿试试。我们一破还是和前几天破的没有多大差别。破下来的竹劈子不少都是一头宽一头窄,还有一半子是不管用的,收爷爷就说:“破竹竿,要随心意,心里想破什么样的,就破什么样。手随心意,刀随手劲,心直就破的直,心歪就破的歪,心偏就破的偏,心斜了,刀就破斜了,所以破竹竿也和做其它事一样,要有一棵正直的心,不能有歪心、偏心、斜心,否则你就破不好竹竿,甚至还会割着手,伤着自己。”他又手把手地教起了我们,并不厌其烦地反复而又耐心地教。我们都用心学、用心记,反复练。把一大捆竹竿破完了,小周和新军破的和收爷爷没多大差别了,都破的管用了,就我笨一些,破的不太好,收爷爷又砍了几棵,专一教我,我慢慢地也就破好了。今天,我们都很高兴,因为我们学会了破竹竿。

第三天,我们又割草来到收爷爷那里。收爷爷早已准备好几个箩头鋬子,开始教我们如何编箩头,他编一个,叫我们三个各自也编一个,叫我们跟着他学。他把每个鋬子都用绳子系好、放好,然后把宽竹劈子拿出来,教我们如何编排好,他说:“这是竹戗(音‘强’),是支撑箩头的骨架,相当于人们的脊梁骨头,人没有了脊梁骨头,就会站立不起来,就不能成为人。箩头也是一样,没有了竹戗,箩头就不成形,就不管用,做人也要骨头硬,腰杆要挺直,才能堂堂正正做好一切事情。编箩头要选用又宽又厚又结实的竹劈子做竹戗,这样编出来的箩头才结实,才抗压,才耐用。”我们听了收爷爷的话,感觉很有意义,我们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编排好了竹戗,就要挑选细竹劈子,一根一根地穿编在竹戗和箩头鋬子里,收爷爷说:“这些细竹劈子就是箩头的肌肉,它连接着竹戗和箩头鋬子,他们之间编织挤压的非常紧密,几乎看不到缝隙,这样箩头才坚固,才管用。箩头虽小,虽简单,但它却蕴含着许多大道理,它即象人,有骨架、有肌肉,它又象一座大楼,有钢筋、有砖有混凝土,竹戗就像大楼的钢筋,细竹劈子就像大楼的砖和混凝土,砖和混凝土与钢筋垒在一起,才能成为一座坚固、管用的大楼。所以在编箩头时要选用细劈子也很重要,细竹劈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去皮的,一种是去了皮的。编竹筛子和筛衣子(即筛子底)要用竹竿皮,也叫竹青子,它是从竹劈子上削劈下来的,非常光滑、柔软、坚韧、结实。而削掉竹青子的竹劈子叫篾瓤子,也管编织箩头,但它没有了韧性,很脆易断,用它编出来的竹货当然不会结实易坏,所以有些篾匠都不用它,把它扔掉,而有些篾匠为了节省原料,降低成本多赚钱,就把这些篾瓤子混在细竹劈子里,编织在箩头里面。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掺假或造假,用混有篾瓤子编织出来的箩头肯定不结实,篾瓤子断了,箩头就有了空洞,其它竹劈子就要松动,就要损坏整个箩头,这样箩头使用的寿命就大大缩短了。也就像人体某个器官有了病,能危及生命一样,也像盖大楼的建筑材料不合格成为豆腐渣工程一样,所以编箩头使用与不使用篾瓤子反映出这个篾匠的良心好与坏。”收爷爷又说:“我编的箩头之所以好卖,人人争相使用。就是因为我从来不使用篾瓤子,所以做人要讲良心,不能坏了良心坑害别人。”收爷爷这些话真是句句珠玑,字字千钧,感人至深。我们都铭记在心,收爷爷边讲边教,我们边听边学,他教的耐心,我们学的用心。由于我们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学的比较快,我们都学会编了,虽没有收爷爷编的好,但他却非常满意,他说:“今天,你们编的箩头都归恁自己,你们下次来,还要巩固练习,同时,我还要给你们一个奖励。”

到了第四天,我们又早早地来到收爷爷这里,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砍竹竿、破竹竿,我们又再次练习编箩头。我们很快又各自编好了一个,编的基本上和他编的差不离了。

他从屋里拿出两把桑杈,对这种桑杈我们是太熟了。家家都有好几把,收打庄稼、装车、翻场,垛垛都使用它。小周拿起一把,杈把与杈股子连接处的上面有一个四指长的小橛(叫杈子妈),好象小孩的小鸡巴一样。小周说:“这是公杈子,这种杈子好使,握杈子垛垛,挑起庄稼或柴草、秸秆不滑脱。”新军说:“这个没妈的叫母杈子吧?”小周说:“对,这种母杈子,打庄稼翻场可以,但握杈子垛垛就不好使了,挑起庄稼或秸杆没妈挡着,光滑脱掉。”我们虽说经常使用这种桑树杈,对这种桑树为啥长成三股,有的有妈、有的无妈感到稀奇,我就问收爷爷:“为啥这种桑树会长成这个样子呢?”收爷爷说:“我知道你们都有疑问,今天我就带着你们去看看这种桑树是如何长成杈子的。”他领我们走进了桑杈园。

这个桑杈园在竹竿园南面,约有三四亩地,是收爷爷近门的一位老弟经管的,也有收爷爷的一份,收爷爷负责看管,以往我们割草也来过这里,但没有仔细看过。今天专门来看,真感到十分新奇,它园中有园,桑树也与众不同。收爷爷说:“这里桑树也是普通的桑树,不过在人工的管理干预下,它发生了变化,朝着三股叉和一个妈的形状发展。”

收爷爷领我们进了东边的一小片桑苗地,一行行的小桑苗非常整齐,约有一尺有余,株距之间比较稠密,收爷爷说:“这是育苗地,管理这些桑苗和管理其它苗木一样,就是中耕除草、施肥、浇水,不过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发现个别苗木有发杈、侧枝,要把杈子和侧枝掰去,留有独头向上生长,等到长到二尺多高的时候就要把它移开。”他又领着我们去看紧挨着的一片较大的苗木地,这里苗木比较稀疏。收爷爷说:“这就是从育苗地里移栽过来的桑苗,都已长成四五尺高了,管理这些桑苗除了和管理幼苗一样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掰侧枝,摘顶心,控制它乱生长,摘除了顶芽就是不叫它再往上生长,叫它从摘除的地方生出很多侧芽,当侧芽长到二三指长的时候,留三个肥壮的芽和一个小芽,也就是杈子的雏形,其它的芽都掰去,如果不小心把这一个小芽也掰掉了,这个杈子就长成母杈子了。”说着收爷爷把一棵桑苗的顶芽掰去,又把另一棵发出很多侧芽的桑树,按照他说的要求把它修好。我们又走进了一片较大的桑苗地,这里桑树苗有五尺多高,个个头上的三股杈都用绳子绑着,好象犯了罪正在受刑一样搭拉着头无精打彩的。收爷爷说:“这些桑树用绳子拴着,牵引着它,防止它朝周围横长或朝上竖长。用绳子拴着它的三个侧枝,就叫它们按照三股杈的距离、形状生长,这个小侧芽也就是杈子的妈,长到拃把长,就把顶去掉,不叫它长的太长,又经常揉揉摸摸,防止它长的太粗。”我们边走边看,收爷爷用手操作给我们实地演示着,当看到几棵没有用绳子拴着侧枝的桑树,只见它的三个侧枝果然象收爷爷说的那样乱长一气,收爷爷赶紧拿出几根麻绳把它绑了起来,又把它的小侧枝也就是小妈收拾好。我们又走到最西边,这片地里,桑树已长成杈子的形状,主干已有一把粗,用绳子绑的三股杈已长到杈子股粗。收爷爷说:“这些桑杈都已长成,可以砍掉使用。”说着他拿出腰里别的斧头,砍了三棵,除去绳子和枝叶但不去皮,他叫我们每人扛了一棵,走到小屋门前,又携了一堆柴火,点着火,把那三个桑树杈填到火窝里烧起来,收爷爷说:“和捏箩头鋬子一样,但是不要烧着了,只要把它烧热了就行。”收爷爷怕杈子烧着了,不断地翻动,不一会儿他拉出一根杈子,用破麻布垫着手,防止烫着,把三个枝杈捏捏,完全接近杈股子的形状和距离,又用绳子拴着攀好放到一边。他很快把余下的两根也这样处理好,把三个杈子都放到屋山头上棚子底下,一个一个地放平摆好,把每一个杈子股上再压一块片石。小周说:“已经捏好了,为啥还用绳子攀着,还用石头压着?”收爷爷说:“因为树湿,它容易变形。”我说:“你咋不把它的皮剥光,放到太阳地里晒干?”收爷爷说:“这样不行,皮剥的早,太阳晒的狠了,杈股子和杈把容易裂口子,所以把它放到棚子底下晾干,晾干后再剥皮它就不裂了。”说着收爷爷把棚子里已晾干的杈子拉出来三把,把绳子解开,用锯把杈把和杈股子长短截好,又用斧子把皮剥净刮光,又把杈股子头削尖,把杈子妈也截好削光,三把崭新、漂亮的杈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收爷爷说:“这是奖励你们的每人一把,你们拿着试试看?”我们拿在手里,感觉顺手好使,心里非常高兴。

收爷爷又说:“你们刚才随我观看体验了杈子的培育、制作过程,我还要讲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小树有可变性,就是说,小树可着蓬楞长,它就会长成五股六杈,长到老,也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只能当烧柴。如果在人工的培育、管理下,发个杈就掰了,只留下一个头生长,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小桑树留三个杈,在人工的干预、控制下,就能长成能使用的桑杈。小孩也和小树一样,也有可变性,必须从小抓起,进行教育,如果小孩从小不管教,他就要走上斜路,长大后会一事无成,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俗话说‘小树发杈要掰掉,小孩学坏要管教’。你们知道,我的孙子董国印,从小对他溺爱,没有管教,他跟着赖改运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差一点丢掉了性命,你们救了他,教导他,我们管教他,他改了,就变成了好孩子,你们也是小孩子,并且都是好孩子,但你们不要以为做了几件好事,人家夸奖几句就骄傲起来,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就沾沾自喜。你们不要骄傲,要虚心,你们的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对你们管教,有时甚至很严厉,你们不要有怨气,要虚心接受,有错就改。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良心,要有爱心,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好啦,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了,你们拿着自己编的箩头和奖励的杈子回去吧。你们以后要常来,不要忘记我这个老头子。”我们三个听了很受感动,再次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说:“谢谢爷爷的教诲,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我们会常来看你的!”

我们拿着自己编的两个箩头和奖励的一把桑杈,象怀抱着自己的婴儿一样感到金贵。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不仅收获了这几样东西,更为重要地是我们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一次“编箩头行动”实现的更加完美。

后来,我们三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我当了教师,新军当了医生,小周当了农民。我们的工作岗位不同,但我们都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我们都事业有成,新军是一位好医生,我是一位好教师,小周是一位好农民。时过境迁,收爷爷早已过世,竹园和桑园早已荡然无存,但那一段的经历对我们却影响很深,使我们终身难忘,收爷爷的家风、祖训,“做人要讲良心”,已成为我们的家风,我们将此家风世代传承,与日月同存。

2016年2月19日上午9点半完成初稿---2016年3月22日下午5点50分完成二稿,2016年3月26日下午4点10分抄写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