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北大招收保送生比例过大惹争议,以下是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也就是说北大研究生招生的一多半名额给了保送生。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
"我认为北大的这个政策非常不公平!”一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说北大招生4000人,但真正给我们的报考名额只有一半。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保送资格的,我们班只有一个同学能保送。我们只想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考进北大,为什么给我们的机会这么小?”这位同学告诉记者,她想报考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但该所招生18人,只给报考的学生留4个名额。“我高考发挥得不好,考到了一所普通大学,就是希望通过考研实现我的‘北大梦’。”一位来自外地某高校的男生李晨说,“本科不在重点大学上就一定差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歧视。我觉得应该让所有想上北大读研的学生都统一比一比,不要先分出高下来!”
等等等等.....
其实这又怎么样,我觉得没什么.实际上北大的回应也很有道理.首先从高考中学生就分出了高下,北大清华招收的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其次在学校期间4-5年的培养过程中差别又大了很多。比如医学,北医的学风明显好过其他学校,功课明显比别的医学院重,而且当年5年制的本科生北医临床实习时间长达两年半,别的学校只有一年,而且最后一年学生基本都在读书准备考研,很少去临床,因此最后临床能力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在临床转科的研究生,如果从外校考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临床,而北医本校学生则很快适应。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也一样,清华的学生大四大五都在实习和打工,而外校尤其外地的学生都在读书准备考研,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最好的生源,最好的师资力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北大觉得自己的学生优秀也没什么不对。
另外,每个学校以及学校的导师都有自己的风格,选学生肯定希望选自己喜欢的学生,这些在平时就已经逐渐有所倾向了,其实考试成绩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比如北医的导师选学生有不少就是在保研之前就已经私下找学生谈话了,这比单纯根据考研成绩选一个陌生的学生要保险的多。
当然,我并不是歧视其他学校的学生,其他学校确实有因高考失利而不得不进其他学校的学生,但金子只要在哪里都会闪光的,北大不也为这样的学子留出了名额吗,而且,别的学校也并会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重点大学也只是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保障所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已,并不一定培养出最顶尖的学生,例如北京四中,学生整体水平总是很高,但高考状元在人大附中。再比如医学,北医和上医不分上下,只是风格不同而已,另外中山、白求恩、哈医大等等也都是很优秀的医学院校,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现在呼吸学界的权威钟南山不就在广州吗(不过钟南山是北医毕业的,呵呵),大家完全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导师,没必要都往北大挤,也许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