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2007-08-17 10:02:35)
标签:

文学/原创

丹茗阁

池宗宪

极品茶

介碑乜地

贡茶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乜地
 
"乜地"的由来:   
 
  "乜地茶"又名"皇帝茶".据说,清代光绪年间,普洱县官得一周官送茶礼,喝后知道这茶和别的茶大不相同,不敢私自享用,遂进贡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饮后龙颜大悦,就问随同进贡的广东人"这茶的地名如何称呼",随同进贡的广东人听皇帝一问,就答曰:"乜地"(读音:迷.广东方言为"不知道").当时记录这事的,是一个汉官,汉语里没有"乜"这个读音,于是这个汉官就记录为"迷地"(意为"不知道什么地方").又因为,光绪帝不象康熙和乾隆爱品茶,光绪帝平时是不喜欢喝茶的,宫里人见光绪帝喜爱这茶,就借音叫它"迷帝".于是光绪帝就根据满族的姓氏起了一个名字叫"乜地".此茶至现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推测,当时进贡给光绪帝的这乜地茶,茶树龄应该只有二三十年.
 
   笔者曾和朋友秋,于今年4月上旬去过这茶的原产地.探问过当地哈尼族茶农此地名的由来.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说法,挺有意思:此块地比较偏野,以前,人很少去,只有羊才会去那里,所以,当地人就叫此地为"咩地".咩读mie,由于方言发音的原因,听起来就成了mi,"咩地"者,"乜地"也.
 
介碑的由来:
   取名介碑,实因一个误会而来.这块乜地所在地,属于墨江县新抚乡一个叫界牌的地方.后来,谢勇先生亲自监制这茶,在棉纸包装印刷时,就出了差错,把"界牌"印刷成了"介碑",于是,谢勇先生只好将错就错,取名"介碑".
 
   此茶,产量极少,史上最高年产量在300公斤左右,而今年春茶产量只有80公斤,夏茶没采,加上秋茶也不会超过200公斤.现在此块乜地,属于一个叫"刘江北"的茶农所有.
 
      台湾茶人池宗宪先生,也与这茶结下了一段缘,并亲自在此款茶的棉纸包装上签名.话说今年4月,思茅市改普洱市,在茶博会上,池先生应谢勇先生之邀请来到丹茗阁,谢勇先生把一饼"介碑乜地"茶介绍给他,当时,池先生接过茶,用鼻吸气闻了闻,便说:开玩笑了,这不是乜地茶!谢勇先生于是开汤泡茶,池先生只品了一口,便连连点头说:是,是,是那块地的茶! 原来,上次池先生来,谢勇先生请他品的是春茶,而这次介绍给他的是秋茶.当时,看得我等是口瞪目呆,钦佩不已,池先生仅凭一闻,便能分辨而出春秋之茶.叹服,叹服也!
 
   据池先生说,此款乜地茶,是他品到的能"舌底鸣泉"的极品茶.一般好的茶都是两颊生津,而能舌底鸣泉的茶是极品中的极品.在邓世海先生所著<普洱茶>一书中,邓先生说,他只品到一种茶能舌底鸣泉,那是一款20多年的老茶(由生普自然陈化),而介碑乜地茶自然陈化2年,就能产生舌底鸣泉.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舌底鸣泉,池先生介绍说,是因为茶里有一种物质,刺激了舌底味觉,才产生的.是一种什么物质,现在还没有具体研究出来.
   
   昨日下午有幸品到此茶:
   开头二泡没什么感觉,但是慢慢地感到一股气在喉头凝结,每次喝进一口茶,此气便往上升,充盈整个口腔,一股回甘感到有层次的扩散,舌根处有丝丝口水往舌尖涌流(舌底鸣泉),吞咽不止.此气往下,注入胃里再流向丹田.感觉一身有毛孔在微张.
   可能因为茶量有限(约2克),总觉得意犹末尽!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介碑乜地茶树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池宗宪在丹茗阁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介碑乜地茶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池宗宪亲笔签名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介碑乜地 背面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干茶样
 
镇店之宝------贡茶.介碑乜地
茶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