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丹茗阁池宗宪极品茶介碑乜地贡茶 |
乜地
"乜地"的由来:
"乜地茶"又名"皇帝茶".据说,清代光绪年间,普洱县官得一周官送茶礼,喝后知道这茶和别的茶大不相同,不敢私自享用,遂进贡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饮后龙颜大悦,就问随同进贡的广东人"这茶的地名如何称呼",随同进贡的广东人听皇帝一问,就答曰:"乜地"(读音:迷.广东方言为"不知道").当时记录这事的,是一个汉官,汉语里没有"乜"这个读音,于是这个汉官就记录为"迷地"(意为"不知道什么地方").又因为,光绪帝不象康熙和乾隆爱品茶,光绪帝平时是不喜欢喝茶的,宫里人见光绪帝喜爱这茶,就借音叫它"迷帝".于是光绪帝就根据满族的姓氏起了一个名字叫"乜地".此茶至现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推测,当时进贡给光绪帝的这乜地茶,茶树龄应该只有二三十年.
笔者曾和朋友秋,于今年4月上旬去过这茶的原产地.探问过当地哈尼族茶农此地名的由来.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说法,挺有意思:此块地比较偏野,以前,人很少去,只有羊才会去那里,所以,当地人就叫此地为"咩地".咩读mie,由于方言发音的原因,听起来就成了mi,"咩地"者,"乜地"也.
介碑的由来:
取名介碑,实因一个误会而来.这块乜地所在地,属于墨江县新抚乡一个叫界牌的地方.后来,谢勇先生亲自监制这茶,在棉纸包装印刷时,就出了差错,把"界牌"印刷成了"介碑",于是,谢勇先生只好将错就错,取名"介碑".
此茶,产量极少,史上最高年产量在300公斤左右,而今年春茶产量只有80公斤,夏茶没采,加上秋茶也不会超过200公斤.现在此块乜地,属于一个叫"刘江北"的茶农所有.
据池先生说,此款乜地茶,是他品到的能"舌底鸣泉"的极品茶.一般好的茶都是两颊生津,而能舌底鸣泉的茶是极品中的极品.在邓世海先生所著<普洱茶>一书中,邓先生说,他只品到一种茶能舌底鸣泉,那是一款20多年的老茶(由生普自然陈化),而介碑乜地茶自然陈化2年,就能产生舌底鸣泉.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舌底鸣泉,池先生介绍说,是因为茶里有一种物质,刺激了舌底味觉,才产生的.是一种什么物质,现在还没有具体研究出来.
昨日下午有幸品到此茶:
前一篇:宜兴紫砂壶
后一篇:邀你共品--须立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