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欧洲大陆的质性研究方法经典教材(Uwe Flick教授《质性研究导引》出版)

(2011-08-19 21:25:40)
标签:

杂谈

 低折购买

 

编者按:本文为译者孙进博士为本书写作的“译者前言”。

 

Uwe Flick是德国柏林艾丽斯·萨鲁蒙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是德国质性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和著名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质性研究的教学与科研,撰写和主持出版了一系列质性研究的重要作品,其中有多部作品已经被翻译为其他国家的语言,在德语国家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书是Flick先生介绍质性研究的代表作。该书自1995年首次出版以来,得到了德国读者的广泛认可,至今已经出版至第七版(全新修订版),内容也不断得到扩充和更新,从最初的317页扩展至现在的618页。在此期间,该书的英文版也已连续出版至第四版,并被美国著名的质性研究学者Norman K. Denzin赞誉为“质性研究领域最全面和最深入细致的作品” 。近年来,该书陆续在日本、韩国和巴西等国得到翻译出版,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笔者在德国留学时,此书已经成为德国质性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和大学质性研究课程的推荐教材。笔者最初也正是通过这本书以及他主编的另一本《质性研究手册》系统了解了质性研究领域。笔者在完成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时都用到了质性研究方法,每当笔者隔一段时间去查阅该书时,总是意外地发现该书又有了新的版本,因此也先后阅读了Flick先生这部著作的不同版本,亲自见证了这部著作的成长历程。

因为这一缘故,当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雷少波先生通过林小英请笔者翻译此书时,笔者虽然有些顾虑翻译这一大部头的德语著作会消耗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还是在一种近乎是使命感的驱动下,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这一使命感一方面源自于笔者觉得这部著作非常值得推荐给我国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从德语水平、对质性研究的理解以及与此书的缘分等方面来看似乎也是完成这一工作的合适人选。

Flick先生的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够在德国获得读者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在德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此书正好满足了人们全面了解当时正处在上升趋势之中的质性研究的需要。而随着质性研究的影响与日俱增,并逐渐被列入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人们认识、了解和使用质性研究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此,《质性研究导引》一书既因应了时代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需求。另一方面,此书之所以能够在德国众多介绍质性研究的书籍当中脱颖而出,最终自然还是要归功于该书的质量,即其在内容方面的全面系统性、在分析方面的深入细致性以及在教学法设计方面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等优点。

质性研究目前在我国也正处在上升的发展趋势之中。除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万卷方法——质性研究译丛”之外,现在已有多本介绍质性研究的著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向明教授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面对现有的各种质性研究读物,有些读者难免会产生以下的疑惑,即:是否还有必要阅读这本《质性研究导引》?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形成自己的判断。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十分肯定的。原因在于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的优势和特点。而这些优势和特点在国内外同类的质性研究读物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第一,本书的内容既包括我国读者已经熟悉的来自英美国家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包括许多我国读者可能尚不熟悉的、在德国本土发展起来并正在产生广泛影响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如客观注释学(Oevermann)、叙事访谈(Schütze、事件访谈(Flick)、主题编码(Flick)、质性内容分析法(Mayring)、总体分析法(Legewie)以及专门用于分析质性资料的电脑软件,如ATLAS/tiMAXQDA。因此,此书有助于扩展和丰富我国读者对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第二,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质性研究的发展历史、理论流派、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设计、抽样策略、进入实地的策略、收集资料的方法(如焦点访谈、半标准化访谈、问题中心访谈、专家访谈、民族志访谈、叙事访谈、事件访谈、小组讨论、焦点小组、共同叙事、观察法和民族志以及收集图片、录像和电影资料的方法等)、记录和转录资料的方法、分析和诠释资料的方法(如扎根理论的理论编码、主题编码、质性内容分析、总体分析、会话分析、话语分析、体裁分析、叙事分析、客观注释学分析以及相关的质性资料分析软件等)、质性研究写作以及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此外,本书还讨论和分析了质性研究对文献的使用、对文档的使用、质性网络研究、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以及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并在最后指出了质性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本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以及其中需要考虑到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

第三,本书经过教学法方面的精心设计,包括7大部分共31章,内容按照读者认识质性研究、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过程、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质性资料、撰写质性研究报告、评价质性研究质量以及展望质性研究未来发展的认知逻辑顺序排列。每一章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重点提示、案例分析、要点总结,思考练习题以及拓展阅读文献。此外,本书还配有许多形象的插图和概括总结性的表格。教学法方面的这些精心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易读性,令它既适合读者自学使用,也适合用作质性研究课程的教材,能够满足学生、教师和质性研究者各种层次的使用需求。

第四,本书既有对每一种方法及其应用的全面分析,也有对不同方法的横向比较,并且提出了选择和评价某一方法需要参考的主要依据。因此,本书有助于读者做出选择和放弃某一方法的决定。另外,本书不仅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和介绍每一种方法,而且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方法论层面的反思和定位。这有助于读者批判性地反思和评价自己所选用的方法,认识到各种方法的理论背景、认知优势、与研究过程中其它工作步骤的匹配性以及该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因此,本书既适合质性研究的初学者用来了解质性研究方法,也适合质性研究的学者从方法论的层面来分析和评价各种方法。

概括来说,本书内容涵盖了质性研究的整个过程和领域,汇集了来自英美国家和德语国家的重要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学者Denzin称此书为“质性研究领域最全面”的著作绝非是过誉之词。此外,本书在教学法方面的精心设计令它适合满足不同读者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因此,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质性研究著作。

学术著作翻译总的来说是一项高付出、低报酬、相当枯燥却又容易招致批评的工作。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三年,被证明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支撑笔者完成这一翻译的最大动力便是希望这部来自德国的学术著作能够丰富我国当前有关质性研究的知识,拓展我国质性研究的国际视野,并最终能够对我国读者学习和使用质性研究有所助益。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Flick先生的大力支持。翻译期间,笔者多次到柏林访问,每次都会和Flick先生就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他先后将该书的两个英文版本赠给笔者。因为该书的英文版也是由他自己撰写的,所以参考该书的英文版对本书的翻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对比英文和德文对同一内容的表述,笔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当然,虽然笔者力求提供正确的翻译,但是因为中德两国语言的语法结构、论证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以及两国社会科学知识传统差异所造成的许多对应概念的缺失,所以,翻译中可能不可避免地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恳请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孙进

                                                                 20112月于德国柏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