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万卷方法导读)

(2008-09-18 13:55:25)
标签:

万卷方法导读

杂谈

内容简介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本书就是以生活故事为例,通过分析和诠释一些生活故事,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叙事研究。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叙事研究”入手,定义叙事研究为“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提倡把所有叙事都看作是虚构文本的绝对相对主义,也不肤浅地认为叙事就是对现实完整、准确的描述。他们相信故事总是围绕着某些事实或生活事件的一个核心而建构,同时承认在选择、添加、强调和诠释“所记起的事实”方面有个性和刨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围空间。继而,在两个独立纬度(整体方法和类别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组合出四个单元矩阵,也就是本书所重点论述的叙事阅读的四个模式:
  整体-内容
  类别-内容
  整体-形式
  类别-形式
  作者在第4~7章(全书共8章)中分别详细论述了这四个模式,并就每一个模式都提供了两种分析例证,共向读者提供了四个模式、八种分析策略。

关于该书更多的讨论请参见:http://q.blog.sina.com.cn/fafang

 

作者简介

艾米娅·利布里奇(Amia Lieblich)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并在1982-1985年间担任系主任。利布里奇的著作展示了一部以色列社会的口述史,涉及战争、战俘(POWs)、服兵役和集体农场,等等。她和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一起担任生命叙事研究年鉴(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的编辑。在过去的几年里,她一直教授“生活故事和叙事: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万卷方法导读)

目 录

第1章 一种新的关于阅读、分析和诠释方法的分类模型
 什么是叙事研究
 简短的文献回顾
 本书的理论立场
 叙事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
 如何学做叙事研究
 对叙事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和组织的新模型
 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寻找四种模式的例证
 关于本书
第2章 我们自己的研究叙事
 背景
 我们研究和选取样本的一般方法
 生活故事访谈
 认真处理我们的发现:团队合作
第3章 两个人的生活故事
 萨拉
 大卫
第4章 整体-内容视角
 从整体-内容视角阅读生活故事:艾米娅·利布里奇
早期记忆作为整体-内容方法的关键点:米切尔·纳奇米亚斯
第5章 整体-形式分析
 结构分析——策略:里弗卡·图沃-玛沙奇 
 二阶生活故事——自我实现的叙事:艾米娅·利布里奇,里弗卡·图沃-玛沙奇和塔玛·奇尔波
第6章 类别-内容视角
 成年人眼里的中学经历:艾米娅·利布里奇
 成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里弗卡·图沃-玛沙奇
第7章 类别-形式分析
 分析叙事资料所反映的认知机能:塔玛·奇尔波
 用叙事的语言学特征识别和评定其情感内容:塔玛·奇尔波
第8章 讨论:叙事研究中的选择和评价
 关于文本、阅读和诠释
 关于多元化:质和/或量的方法
 我们的选择:以生活故事作为研究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反思我们所提出的模型
 对于“如何做”叙事研究,我们是否更清楚了呢
 质的研究的标准

 

 

导 

人类讲述并倾听着故事。我们用叙事进行交流和理解人与事件,在叙事中有我们的思考与梦想……

                                                                ——哈迪(Hardy B,1968)

 

人是天生的讲故事者,故事给个人经历提供了一致性和连续性,在我们与别人的交流过程里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叙述者展现他们生活和亲身经历的口头叙述和故事,我们得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叙事给我们提供了获悉自我认同和个人性格的机会,当一个人进行叙事时,他必须先由复杂情境中选择出一些事件,再就所挑选出来的事件、情节赋予意义。故事模拟了生活,并展现出一个因应外部世界的内部现实;同时,它们也塑造和建构着叙述者的个性和生活现状。故事就是个人的自我认同,通过我们所说的故事,我们了解或发现自己,并向他人展示自己。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这本书就是以生活史为例,通过分析和诠释一些生活故事,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叙事研究。

Rivka、Tamar和Amia三位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叙事研究”入手,定义叙事研究为“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对于“叙事”,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提倡把所有叙事都看作是虚构文本的绝对相对主义。另一方面,也不肤浅地认为叙事就是对现实的完整、准确描述。他们相信故事总是围绕着某些事实或生活事件的一个核心而建构,同时承认在选择、添加、强调和诠释‘所记起的事实’方面有个性和创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围空间。继而,在两个独立纬度——整体方法和类别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组合出四个单元矩阵,也就是本书所重点论述的叙事阅读的包含四个模式的新模型:

整体-内容                      整体-形式

类别-内容                     类别-形式

作者在第四至第七章(全书共八章)中分别详细论述了这四个模式,并就每一个模式都提供了两种分析例证,共向读者提供了四个模式、八种分析策略。

对于那些面对一大堆叙事资料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进行分析的“新手研究者”来说,书中的这四章可谓是打开了一扇亮窗。作者在呈现每一个阅读模式的时候,都是首先非常清晰地列出步骤,然后结合具体生活史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展示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叙事资料阅读、诠释和分析的过程。比如第四章展示整体-内容分析模式时,先介绍其步骤为:1、反复阅读资料,直到一个模式浮现出来 2、写下关于生活史的最初印象和完整印象 3、确定内容或主题的特殊焦点 4、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划出故事的不同主题,然后分别阅读,重复阅读 5、跟随整篇故事的每一个主题,记下你的结论。接着以萨拉(一位主要的生活史提供者)的生活史做例示,然后得出“关系的”和“积极的”两种整体印象其下又分为四个主题;而类别-内容分析(第六章)采用的步骤则是:1、选择子文本 2、定义内容类别 3、把资料归入各类别 4、做出结论。相应的,作者就所收集的生活史中关于中学经历的内容进行了内容分析,通过计数、列表、排序、画群像等方式做出发现和结论。跟随如此清晰的步骤解说和详细例证,即使没有任何叙事研究经验的读者,相信也会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脉络框架:原来叙事研究是这么做的。

但这并不是三位作者的最终目的,她们不希望读者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按部就班地执行书中所罗列的步骤。她们是要和读者分享她们的研究经历,与她们一起前进。正如书中所写:“努力和你们分享我们有关叙事加工过程的思考,我们对选择某个方法的考虑和疑虑,我们对解释分析工作的批判。”所以,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第三章)几乎是逐字呈现出两个生活史的访谈,这样,读者就可以在阅读生活史的同时,对照这些资料评判作者的推论,在边阅读边思考、甚至边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做叙事研究。

开始任何一项新的研究时,在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都会面对许多两难困境;而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就是最终处方和最完美的。作者告诫我们:现实中有各种提高阅读、分析和诠释生活史的技巧的学习路线,也绝不能说叙事研究要比统计的或者经验的研究更好,只能说每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比其它的方法更适合于某些目的而已。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我们所提出的二对二(two-by-two)模型……可能制造了一些二元对立,现在应该淡化或者撤销它们……如果仅取其表面价值,它可能会带来误导”,以此警示读者,不要依附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持一种辩证态度,把这个模型想象为构成了两个连续体:在每一个连续体的一端,可能存在几个稀少但非常清楚的例子,而多数阅读方法都是由更加平衡的混合体组成。这样一种态度不仅在此适用,也是所有研究应该谨记的。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叙事取向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释,叙事内容再现了叙事者的世界观,是他的信念、思想、意图所构建的真实。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叙事既是人文的也是建构的,它尊重教师的声音,让教师寻回自己作为一位反思性实践者的权利和能力;而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做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对于准备做和正在做教育叙事研究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很大的价值。作者告诉我们,叙事的本性与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之类的文学阅读相似,但是“叙事分析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需要什么既定天分的东西,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巧’,它是一种需要很多耐心和投入的技能,可以从学理上学习、精炼和提高。阅读详实充分的案例解析是依凭自己的努力获得较好成效的一种途径。”

所以,请打开书,仔细阅读里面的精彩故事,做出你自己的诠释和分析,然后,对照作者们的解读和分析,在阅读、思考、比较和动手做中,“发展自己的技巧,描绘出属于你自己的美妙图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