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le20.mafengwo.net/M00/BA/D2/wKgB3FGnRqCAeS6UAAIqGQgqZmg25.ginfowlink.w600.jpeg
我知道漓江的水清澈见底,万里长城雄伟壮观,西湖的风景景色迷人,可我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当然要游览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道:“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撼事也!”我相信他的话。坐落于苏州城西北的虎丘,山高约36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融山水、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苏州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有着不少吴国历史陈迹。人们往往可以追溯那一段历史的影响。当我伫立于虎丘之巅,对此似乎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虎丘,原名海涌山,本是海中涌起的一座山。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之父阖闾,与越王勾践在檇李之战中,阖闾受重伤,不治而死。其子夫差选择这里作为阖闾的墓葬地,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水银灌体,金银为坑,并用大量珍宝和三千把宝剑作殉葬品。“葬经三日,全精化为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山。”虽然传说不足以为据,但吴国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走进虎丘大门,穿过“海涌桥”,就看见了“断梁殿”,门下挂着“大吴胜壤”的门排。“二山门(断梁殿)”始建于公元1338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传说建断梁殿时,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沿着山道而上,就在庄园的一个边门下,有一颗水井,井栏和井后壁上都刻有“憨憨泉”三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开卿历书。相传此井为梁天监中神僧面含尊者所凿,面含尊者,也叫憨憨尊者,因之名泉。憨憨是虎丘寺里的一个小和尚,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最可怜是他双目失明,整天闷声不响。常受寺里的和尚欺侮。那时候虎丘山上还没有水,寺里的水都要憨憨一担一担的从山下挑进来。有一次,他太累了,做梦还在挑水,一担又一担,一不小心,滑倒了。第二天,憨憨去挑水,巧的是他真的也滑倒了,起来后在地上摸索着找扁担,触摸到有一块地方长满了青苔,湿润润的。憨憨想,虎丘以前叫海涌峰,听说山上有泉眼直通大海,莫非这儿就是泉眼?想到这儿憨憨跪立在地上,用十指刨了起来,每天一有空就去刨,天长日久,越挖越深,有一天他感觉到地上的泥土越来越湿,猜想快挖到泉眼了,他高兴极了,最后用挑水的扁担用力向下一戳,这时一股清泉从地里喷涌而出,打湿了他的脸,泉水流到他的眼睛时,竟神奇地使憨憨恢复了视力。山下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赶来,用山泉为双目失明的亲人治病。而憨憨也从此精研佛典,成为一代高僧。井旁还有一块露出地的石块,像极了一只蛤蟆,不知又有什么故事,我们继续跟着导游沿道而上。
没走多远,我们一眼就看见了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石头长约2米,宽约1.4米,当中有一条笔直的裂缝,这就是著名的“试剑石”。传说吴王一心想要称霸天下,召集很多的匠人为他铸剑,但一直都不满意,因为越国有一个铸剑大师欧治子,他铸的宝剑削铁如泥,后来吴王打听到苏州城里的干将是一个奇才,就让他铸剑,限期一个月,干将寻遍天下,用各种最好的矿料铸成了一把宝剑,但他想到吴王得此宝剑,定会杀了他,他利用剩余的时间又铸了一把宝剑,与此剑配成一对雌雄宝剑,名为“干将”、“莫邪”。他把“干将”交于其妻莫邪,把“莫邪”交付吴王。吴王大喜,此时他正在虎丘游玩,于是手持剑朝身边一块青石轻轻一劈,青石一分为二,而宝剑依然光芒四射,刃口完好无损。吴王得意非凡,但又一想到干将这人本事这么大,万一被越国收买岂不坏大事,遂命人把一代铸剑高手杀害了。
闻此消息,莫邪带着“干将”逃出城去,从此隐居山林,后来其产下一子,从小习武练剑,十八年后,其子长大成人,持干将所留之剑赴吴。吴王在演武场上,观看比武,见其佩剑而入,斥责。其拔剑道:“是为父报仇”。吴王持剑抵挡,然而,两剑合一,杀死暴君。
另有一传说,
“试剑石”乃秦始皇东巡至虎丘,听闻虎丘埋有吴王墓和其宝剑,便掘墓寻剑,后得到宝剑,一只老虎当坟而踞。秦始皇用剑斩虎,未中虎身却误砍石块,留下此痕之说了。从今天来看,此剑真的可以说是宝剑了,(但这块石头是否为当年始皇帝试剑之石,那就不得而知了。)在试剑石旁刻有元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行走时发现山路边上有一座小小的墓碑,上刻“真娘墓”。这座墓虽小,但与杭州西子湖畔苏小坟,独对古贞娘墓,想一般红颜,竟都薄命如斯,无奈独留墓畔芳草杂树,空对青山斜阳。传说真娘本姓胡,唐末人氏。出身京都长安一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娇丽,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了逃避安史之乱,随父母南逃,后与家人失散,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乐云楼”妓院。因真娘才貌双全,很快名噪一时。虽身在风尘之中,但守身如玉,只卖艺,不卖身。一次,有位儒雅的公子王荫祥不知真娘的性格,出重金要求留宿,鸨母贪财答应了。真娘无奈,只得约王荫祥明日再来。王去后,真娘当天就悬梁自尽了。王荫祥再来,后悔不已,厚葬真娘于虎丘,并刻碑纪念,载种树于墓上,人称“花冢”,并发折誓永不再娶。
艺妓出现在士大夫文化中,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现象,以西湖、虎丘这些名胜,乃是帝王常幸、将相常往之地,纯是国家上层文化的积累,竟然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保留着甚至还祭奠着,一个出身卑贱的妓女之墓,实在让人感叹!
走着走着,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很大的广场的样子,有一块巨大的石块平铺在中间。导游介绍说“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丶千人石。”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夫差召集筑墓的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工匠们不备的时候,命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工匠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雨水一冲刷,仿佛有鲜血在往下流。我们看这块石头,的确是红颜色的,当然肯定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很多同伴看到这里风景不错,都想留影,但导游的意思是一会儿你们有时间再来拍摄,现在跟着继续向上。我也没有拍摄,而是选择听她的讲解,没有导游的游玩那是一种遗憾,将会错过景点的真正内涵。
来到闻名的“虎丘剑池”。“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通常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一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则很有标志性。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14年,石刻名家章仲玉进行描摹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但当你仔细看时“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如剑出鞘,非常淋漓酣畅,而“虎丘”虎的一撇的收尾则圆润有余,刚劲不足。但是,“假虎丘真剑池”的真实含义还不在此。剑池前方有一门洞,上书“别有洞天”。这是由人工砌成的墙。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丶“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石壁上还有其它如小篆“泠然”,古隶“高山流水”等石刻很多,不胜枚举。
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双井桥”,桥上有两个洞,实为两个井,直通下面的剑池,原先这两口井只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这里照镜,而且她的丈夫夫差陪同她一起照镜,所以这二口井也称“夫妻井”或“鸳鸯井”。其实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西施照镜时,正好下面池里的鱼看了都沉了下去,故有“沉鱼”之说。正当我们好奇着往井洞中观望时,导游说:“从这里再看剑池,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陡峭和惊心动魄。”的确,站在此处,府看剑池,更像一把出鞘的宝剑,寒光四射。
过了桥,再过一个院门,我们看见山顶耸立一座雄伟古朴的虎丘塔也叫云岩寺塔,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自五代建成,历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不知饱受多少自然风雨的冲洗和战火人祸的摧残,仍屹立不倒,成为一大奇迹。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为平面直角砖塔,共七层,高47。7
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因此,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似乎偏向左边,这是因为1638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我们知道,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
这次苏州行,了了苏东坡所说的遗憾了。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二亭、剑池、五十三参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但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虎丘塔高高屹立、山藏寺里。林木葱郁,遍山花草,山清水秀,一派生机。抚今思昔,我想,这美好的一切不能不说来自于古人的福荫啊。
游千年名刹寒山寺
游千年名刹寒山寺
我是唯物主义者,信奉“从来没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又是一个敬佛之人,崇敬佛学,但不信佛。每到一处总喜欢进入当地的寺庙走走,寺庙毕竟是个安静的地方,我不懂高深的佛法,以我粗浅的认知看来,许多人认为捐钱捐物给寺庙里的佛,然后佛就要实现你的愿望,这是错误的。佛法里面是没有全知全能的神,类似于西方的耶稣,佛法里是没有主宰人类的神存在。所以,不可能因为你捐款捐物就会有佛来实现你的愿望。而我们之所以要行好事,是因为天道如此,人性的本性也是如此。我们应当遵循天道,才不至于横生祸端,这大概也就是佛家讲求的因果报应里的其中一层意思。
我以为,一座寺庙就是一段历史,一座寺庙就是一座文物博务馆,一座寺庙就是一部教科书。从这个角度审视寒山寺,她与其它寺庙相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寒山寺历史悠久。
寒山古寺,初建于梁,盛于唐,历经风雨,香火一直很旺。据说寒山古寺因唐初诗僧寒山在此居住而得现名。“寒山”一名,起得清瘦疏朗,后无来者。
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恐怕是历代相传的关于寒山寺最好的写照了。诗人身在异地,梦里如寄,面对姑苏繁华,却只宿一叶扁舟,苦对江上点点渔渔火,更添寒山寺夜半钟声,早已是愁不堪言。现在看来,恐怕谁也无法考证张继何以会有那一夜的“枫桥夜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月落、乌啼、满天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本身就是一幅令人心动不已的画卷,而夜半钟声,则低徊徜徉于画卷之上,更增孤孑清廖无数。随着名诗的广为流传,寒山古刹名声也越来越大,香客也越发的多了起来。看来,人不如寺,人越老越不值钱,寺却越老越有魅力,但是,寺也是人捧起来的,如果没有张继的诗她有这麽火吗?
踏进寒山寺,
但见香火缭绕,香客如织,方知世人所言不差。寺内黄墙素瓦,古树参天,和着间或传来的钟声,令人仿若隔世,忘却身处何时,忘却身处何处。
寒山寺内古迹甚多。
每个寺庙都有古迹,但比的是个性,比的是镇寺之宝的档次。就个性而言,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征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更有个性的是,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掬。这也许就是她的镇寺之宝吧!寒山寺还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指寒山寺,古桥指江枫桥和枫桥,古关指铁铃关,古镇指枫桥镇,古运河指京杭大运河。但就档次而言,很难与大昭寺的镇寺之宝——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金像等量齐观。
寒山寺的故事多。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留下一封书信,劝拾得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不久,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对不起寒山,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寒山见拾得到来,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传承,如两人的问答名句就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寺里的古钟已成千古之谜。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不翼而飞。传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又说已流人日本,有康有为诗佐证:“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古钟虽然遗失了,但撞钟的习俗却流传至今。据说,每年的除夕之夜,中外游人喜欢云集在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l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走出寒山寺,我沿着院墙外的林荫小道向集合地走去,忽然院墙上的一行文字吸引住我,我读了一遍,并拍了照片,现抄录如下,也算是我送给关心我博客的朋友的小礼物!
人问寒山道,寒山道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界,与君心不同,君心若是我,还得到其中;
岁去换愁年,春来物色鲜,山花笑渌水,岩岫舞青烟;
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晓不能眠;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
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