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戏剧专集

标签:
大亮艺术馆亮子戏剧文化艺术戏曲 |
分类: 亮子影视 |
中国著名戏剧专集
http://s4/mw690/001plMgYgy6NMsVeVAnd3&690
话剧《雷雨》(完整版)
|
|
|
|
http://s14/mw690/001plMgYgy6KVvcwBljdd&690
中国戏剧(China
Drama)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1-3]
http://s13/mw690/001plMgYgy6KdrRTWK88c&690
近现代戏剧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在其初期、‘艺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两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形式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屮外的“五四”运动,它是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它商扬民书和科学的旃帜,反对旧道德,提侣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于是行新文学的兴起,而新剧,即店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
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舶来品”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站稳了脚跟。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的产生,有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余(包括校园)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
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的是汪优游。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片面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因此,他要仿西洋的“Amateur”和东洋的“素人演剧”的办法,组织一个非营业的戏剧团体。他的这一主张,干第二年得以实现——经他倡议,上海民众戏剧社成立,它成为“五四”运动之后第一个话剧团体。其成立“宣言”称:“当看戏是消闲之时代现在是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一些中学,也都开展了“爱美的戏剧”运动,校园剧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
民众戏剧社势衰之后,上海另一戏剧团体——戏剧协社崭露头角。于20年代,它不仅组织过多次公演,演出了一批名剧,还以一出《少奶奶的扇子》轰动上海,使话剧声名大震。此外,它在中国话剧界首先建立了现代导演制度,并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究其成功原因,盖与著名戏剧家洪深之担纲该社有关。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文化领域的变革思潮勃兴,戏剧改良运动也蓬勃展开。但当时的新剧即“文明戏”和早期话剧,并没有导演的设置。1921年,戏剧家洪深美国留学归来,与同仁们在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和实践中,真正确立了正规的导演排练制度,并制定和形成了较完整的导演体制。但真正使戏剧导演艺术发展起来的,则是30年代之后。20世纪初,上海京剧艺人借鉴早期话剧用幕表排新戏,1925年周信芳在演出《汉刘邦》时首次在广告中用了导演的词汇:“周信芳君主编导演两大本汉史破天荒文武机关好戏”,1930年,梅兰芳赴美国演出,聘请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帮助整理和修改剧目,当时张鹏春也用了导演这一称谓,但是京剧中导演制的建立和形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而真正将导演制引入戏曲领域的,在戏曲中建立编导制度,则是越剧的袁雪芬在40年代的越剧改革。
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了乙·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宅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中国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凋,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近和达到世界的水准。
而戏曲则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被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除了话剧之外,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综合性
在戏剧里,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艺术都可以成为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戏剧艺术必须遵循极为复杂的、互相制约的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它本身具有着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同时,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又不是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组合,戏剧艺术的综合性要求其各种艺术成分必须服从于整体的戏剧美学原则,彼此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整体的舞台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基础上,戏剧才能形成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戏剧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完成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充满着激烈矛盾冲突的演出。因此,它既要求演员生气贯注,富有真挚的感情。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行动、表情,给观众塑造活灵活现的直观形象,同时又要求将人物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舞台空间和一定的表演时间中,在有限的舞台时空范围内,展现尽可能深广的生活内容,给予观众以审美的感染。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看,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几乎都无例外地表现着行动中人物的激烈冲突或内心矛盾,从戏剧的表现形式看,戏剧因受到舞台限制,它就必须让一切次要事件退居一旁,而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最根本的冲突表现出来,以期通过强烈的戏剧矛盾吸引观众。
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戏剧艺术,可以分成两个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基本成分:即舞台艺术和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包括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因素。其中演员表演是整个舞台艺术的中心,关于演员的表演艺术,近代戏剧史上曾出现过“表现派”和“体验派”两大派别。“表现派”强调演员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在排练中创造出“理想的范本”。表演时必须严格遵循“范本”中的一切规定;“体验派”偏重于如实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提倡每次表演都要进入角色,作活生生的直接体验。应该承认这两派都有合理的成分。“表现派”和“体验派”的争论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创作原则的分歧。
前一篇: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张雨生]
后一篇:歌曲:懂你 [满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