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左,管教在右》自序
(2010-08-09 10:33:30)
标签:
杂谈 |
严格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卫生、行为治疗,才是我真正的专业。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一个有着怪怪名字的专业:「青少年儿童福利系」。所谓的“福利”,指的是一切和这两个年
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或成就福祉有关的事务。所以我学校毕业之后的第一份长达5年的工作,就是在综合医
院里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担任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而我的第二份为期2年多的工作,则是在卫生部,担任
高中学校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当时,我必须巡回台湾各个高中学校,除了召集该城市的所有驻校辅导老师来接
受我的定期培训之外,有时还得到学校去为该校的辅导老师解决他觉得比较棘手、无法处理的个别学生问题。
所以,自从我开始写书之后,心里就一直有个声音告诉我:「金韵蓉,你总有一天得写本和亲子教育有关的书,
这样才不枉费你所受的专业教育和那么多年的实战工作经验」。
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心里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声音在警告我:「金韵蓉,你确定要写吗?或者,你确定自己有资
格写了吗?写本书很容易,可是如果你写的不够周全、不够细致、不够中立、不够客观、不够专业、不够……,
那么稍有偏颇或武断,你可能就伤害了一个没有反击能力、原本可以成长得很好的孩子。这样的风险,你能贸然
就去尝试吗?」。
这后者警告我的声音,当然远远大于前者催促我的声音。所以我在戒慎恐惧的心情下,一直没敢尝试这个主题的
写作。我躲在关注具有辨识能力的“已成年人”的棚盖下,讨论对美丽的态度、对生活生命的哲学、对大自然精
油的认识,可就是不敢涉及对还未成年孩子们的教养问题。
一直到我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学业暂时告了一个段落,工作上小有成就,人格特质也表现得健康积极之后,我心
里的声音才又略微改变了口气说:「嗯,金韵蓉,也许是写作的时候了。现在,你除了拥有专业背景和多年的实
战经验之外,也还能带着些底气说,我的教养理论和方式,在我儿子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看来似乎还蛮有
效果的!」。
许多和我很亲近的朋友们都知道,和我聊天时尽量不要提及我的儿子,因为话题只要一牵涉到他,我就会开始骄
傲地滔滔不绝,像个家长里短的妈妈一样,全天下好像只有自己的儿子最优秀、最杰出。
我的儿子的确优秀。不过他的优秀并不全然只是因为学习好或头脑好。事实上,他的学习成就只能堪称中上。从
初中开始就在英国念书的他,本科读的是在全英国有时窜到排名第二或有时落到排名第四的学校-伦敦政经学院
(LSE)的国际关系和历史系;研究生则继续在LSE攻读政治与传媒。相较于那些众多学习成绩优秀、读的都是
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名校的中国学生来说,我儿子的读书经历实在是不值得在此炫耀。
至于他在我口中,所谓小有成就的工作经验,事实上,和那些在国际500强的大企业、知名投资银行、基金等等
公司工作的优秀中国青年来说,也实在是没有任何可资夸耀的空间。
儿子从念初中三年级开始,就一直没有间断的在课余时打工。由于中学读的是纯男生的寄宿学校,每逢星期六他
不回我们位于伦敦近郊的家时,就会承包起所有住在校园宿舍里老师们的汽车清洗工作,另外,星期五的晚上,
他还会接一些帮老师看顾孩子的零活。他做这些工作时,一开始我们完全不知情,一直到有一次他暑假回国度
假,用非常快速而熟练的手法帮他爸爸洗车时,我们才发现他居然拥有这项“专业能力”。
儿子把周末洗车和看小孩的所得都存了下来,高中毕业的那年暑假,他自己背着背包、拿上自己存下来的积蓄,
以火车自助旅行的方式,玩了一趟欧洲。
上大学以后,他继续乐此不疲的打工生涯,只是这次的打工,他选择了可以增加另一项技能的「酒会服务业」。
大学3年当中,(英国的学制是,中学7年、大学3年),他一直在一家专门服务上层社会名流们,例如英国皇
室、富豪、明星等,的酒会承办公司里打工。他从端托盘的服务生开始,经历了领位、前门接待、到最后的吧台
调酒工作。当他大学毕业必须中断这项打工工作时,他已经是这家顶级酒会服务公司里的首席调酒师了。
读研究所时,儿子又改变了打工的方向。他申请并获选进入了英国首相办公室实习,成为英国首相的新闻观察员
之一,每天清晨负责收集媒体资讯,并为首相的新闻官提供当天早上在会议中对首相所做的简报内容。与此同
时,他还申请进入一家性质如同智库的专业政治风险分析公司实习,每天晚上负责分析当天亚洲发生的政治与经
济动态,并据此对客户做出适切的建议。
最后,他在还没有参加研究生的毕业典礼时,就已经成为该智库的正式员工,并且在短短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
以24岁的“稚龄”,成为该公司的亚洲首席分析师和亚洲部门的主管,同时也以很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代
表公司飞往世界各地演讲,和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如今,儿子选择回到了市场更广阔的北京来创业。除了继续为老东家效力,到各地演讲之外,还成立了性质迥异
的两家公司 – 一个是严肃的政治与经济议题的商务咨询公司;一个是轻松欢乐的酒会服务公司。今年10月份就
要满26周岁的他,告诉我:「妈妈,不用担心我会太累,我用左脑理性的分析政经问题;用右脑感性的为顾客制
造欢乐。这是最好的平衡,也是最好的减压方式。放心,我两者可以兼顾!」。
你们看完了我以上的描述,会不会感觉被他的丰富经历给压得气都有些喘不过来?可是如果我告诉你们,他从小
在学校就很少考过第一名,学习成绩泰半都是在第2名到第5名之间徘徊,而且,他从来都不是班上学习拔尖的孩
子,可是但凡每天中午吃营养午餐时,为全班同学扛来不锈钢制的汤桶、当号令全校上下学队伍的司令员,可却
因为号令错误而把队伍搅得大乱、竞选不太可能选上的台北市小市长、甚至暗恋班上最聪明漂亮的女同学等等和
学习不太沾边的事情时,却全部都有他的份。
而他最出格的事,是当他在台湾念完小学五年级,之后就到英国直接念初中一年级之后,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台
湾的家里,接到了学校校长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校长试图平静但却难掩焦虑的告诉我们,儿子因为在宿舍里喝
了一位同学偷偷从家里带来的几种不同的酒之后,除了醉得不省人事之外,还有些生理迹象的危险,因此已经连
夜送到医院去急救。
校长打电话给我们的意思是,除了告知仍然留在医院的儿子已然清醒、身体健康恢复了之外,还让我们别太生
气,因为他本来隔天早上就要上台去领全学年品学兼优的第一名奖状,不过,却“因为受到了坏同学的引诱”而
误喝了太多的酒。事实上,一个星期以后,当他放假回到台湾时,却向他爸爸坦陈,那天晚上在宿舍里是他自己
逞能、主动去试喝那些酒,而绝对不是同学引诱他喝的!
儿子还有一件他至今也许都还不知道的趣事。在他上高中时,同时兼任了学校篮球校队和足球校队的队长职务,
他自己也为球队投入了全副的心力。不过,我们却在他学校寄来的学习考评报告书中,看到了体育老师给他的中
肯评价。体育老师说:Kevin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十分受到学校的肯定,因为,他虽然是个技巧不够优秀的球员,
可却是个投入热情最多、参与度最高的球员!
这就是我的儿子 – 一个在学习上并不出类拔萃,在天分上也并不资赋优异,可却对所从事的每一件事,都充满
了自信热情和全力以赴的人。而我相信,他这个美好的人格特质,除了有老天爷的厚爱之外,当然也有作为父母
亲的我们,从小为他所刻意培养的素质。
因此,我衷心地希望,在我如此这般毫不掩饰的夸耀自己的儿子之后,能为我挣得以这本书和大家分享育儿经验
的资格。至于我在书写这本书时的角色,请允许我套用一句我儿子说过的话:我以理性的左脑,作为受过专业养
成训练的心理治疗师的身份;以感性的右脑,作为一个看见儿子健康成长的母亲的身份,谦卑地述说我的教养理
念,并由此诚挚地希望,因为我的分享,而为许许多多的孩子,带来更宽松而美好的成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