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次碰壁后未来机会在个股

(2010-09-13 14:59:01)
标签:

图锐

三线两格

碰壁

一分为二

调控

财经

分类: 就市论市

    在分析今天的行情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周评中交代的“本周任务”是什么,在上周已经说过,由于周线和日线积累已久的压力,因此本周主板市场改变区间震荡行情的可能性不大,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三线两格”中中线的支撑,确保指数处在“上格”而不是“下格”运行,这样至少还保留有突破上线(其实也就是上限)的希望。而要明确支撑重要的是看三点:金融地产股是否暂时企稳,个股是否重新活跃,以及周末消息面的状况。也就是说,本周的任务依然是立足防守而不是“贪图”进攻,红周一固然可喜,但未必需要这个红周一达到什么突破的地步。

    中午时已经说过,在周末数据集中公布的情况下,资金的做多顾虑暂时得到消解,因此指数今天收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观察上周四到本周一的三天行情,可以看到调控预期对买卖心态的影响很大,否则指数也不会在上格的上下轨之间来回大幅震荡,而上周五探底反弹之后,本周一再度出现回升,化解了出现4月19日“相似K线”的危机,这已经足够说明多方仍不会放弃本轮行情,目前还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于是在中午的大幅反弹之后,又有部分想当然的股评高手开始大肆叫嚣“午后向2700挺进”之类的言论。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沪指冲击2700点的情况:8月19日股指借助权重股硬性冲关,2700点这个点位本身是突破了,但多方也仅仅只是证明了这一点而已,随后就被空军打了个落花流水,9月16日和17日股指借助周边反弹良机继续发力强攻,但还是“无功而返”,这次三战关键点位,会取得成功么?

    笔者的答案是不会,这也是前几周笔者一直强调“不要轻言突破”,中午时又看似莫名其妙的说“下午继续呈现高位震荡或者继续上涨”而不是肯定的说“继续上涨”的原因。看起来午盘收市前的翘头拉升是可以确保午后继续上涨的,但事实的走势是:股指在简单试探2700点之后未果,随后就展开了高位的震荡,尾盘时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位跳水。一次不能突破罢了,二次不能突破罢了,三次依然是“碰了一鼻子灰”,笔者实在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自恃股评高手的行家们认定了2700点就是一个简单的点位,可以随随便便的突破,现在看起来不是大脑的结构有问题就是要故意骗取点击了。
  
    2700点简单么?当然不简单,此处不仅汇合了日周线最重要均价的压力,也代表着权重股反弹力度的“一道坎”,在基本面没有实质性好转之前,调控真空这四个字,只能作为行情“不跌”或者说没有系统性风险的理由,而不能做为大盘的推力,这也是笔者之前比喻其为“刹车器”而不是“油门”的原因。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新紧缩政策不代表会重回宽松,目前悬石落地,只能说是之前的下跌有些“矫枉过正”,应该反弹到原先的位置而已。原先的位置在哪里?就是在上格之内纠结,蓄势等待冲击半年线的能力,而现在半年线和2700点几乎恰好重合,股指在完成既定反弹之后,并没有确保突破的任何条件。只有当金融地产股持续上涨,这样的突破才能够实现。

    所以,对目前的行情我们仍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在股指彻底站上2700点之前,不谈行情升级,不谈全面乐观(要知道,上证指数哪怕连一天收盘在2700点之上的机会都没有),不谈什么核心攻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个股会失去机会,由于多方的气势仍在,只是对主板指数以及难以撬动的权重股有所顾忌,所以那些二三线的个股在次级指数(如中小板指继续忽略技术背离创出新高)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有望持续活跃。这其中既包括确定题材(如近期的蜱虫,稀土,科技)的领涨行情,也包括绩优股(如今天部分优质消费股和重工股)的补涨行情。在确定大盘继续碰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指数悲观,但不必对个股全盘悲观,把握以上两类机会仍然是盈利的关键。当然,如果您是已经持有中线好股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每天操盘,坚定持股即可。

友情链接:北京第一家私立儿童美术馆《彩翼儿童美术馆

新浪微博火热召集伙伴中,点击这里注册成为我的“围脖伙伴”,加入围脖一族!

我的新浪围脖http://t.sina.com.cn/turuiwang

盘股开天小栏
请点此进入专栏

 (仅为切题,兼则交流,姑妄听之,切莫盲从)

实盘 热点(请点击查看):看好它们的轮涨上扬(0914),大资金仍在强攻这一题材(0913),下破后短线做好两件事(0910),拉闸限电有望将它们“拉起”(0909),双受益板块继续蠢蠢欲“破”(0908),仍有两类题材股值得继续关注(09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