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冲高受挫 破位会再度降临吗?

(2010-02-02 15:19:53)
标签:

图锐

破位

超跌反弹

破发

相似k线

财经

分类: 就市论市

    面对涨跌,尤其是“久违”性质的涨跌,人们的期望往往也会因为短期趋势而放大。比如今天早盘的上涨十分难能可贵,中午也提到过它是近半个月来涨幅最大的一次,也是近一个月来难得的高开高走,这样的强势很容易让人期待沪指再度占领3000点高地,重回“三时代”。但是涨则涨矣,午评时所说的隐患却不得不防,最简单的说,大盘在创下今天最高点后就步入了分时图上的“下降通道”,一浪低过一浪。最终主要指数都出现过绿盘,尾盘即使有小幅回升也不能避免今天“大好局面”再度被吞吃。反弹之路“如此难走”,这是笔者在上星期就说过的,经历了下午的反复后,恐怕又有不少悲观人士会把船头掉转到2500点下方了。

    在图锐看来,反弹连续受挫,始终无法收出一根哪怕“光头”的阳线是目前弱市的事实。观察几次大盘在超跌后的反击:1月25日上午弹升下午回落,1月29日上午猛冲下午泄气,今天其实也不例外,都走的是一个开盘后迅速反击(前两次低开,今天是高开)——向上冲击至高点(由于今天是高开,所以实际盘中“涨幅”和前两日是很接近的)——逐阶回落——盘中略有挣扎但无法改变长上影线这样一个流程。虽然导致反弹因素如此难走的政策“不确定”原因已经随着2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和消息面的平静而暂时消弭,但最重要的因素——个股趋势的难以扭转已经深深成为制约反弹的“顽症”之一。

    为什么在午评时笔者将午前的反攻看作是“超跌反弹”?道理很简单:几乎所有的领涨股全部是因为“跌多了”而飘红,而持续上涨的除了部分海南板块和高速板块的个股(这两种股加起来数量非常少)外几乎没有,反而是在前期抗跌的个股出现了“超涨补跌”的现象(其实并未超涨,只不过是要补跌)。两股力量相持下去的结果又是怎样呢?上涨股因为出逃力量的加剧而涨幅慢慢缩小,反倒是补跌股成为了空军司令。还是拿个股涨跌比率来简单判断:涨幅超过5%的个股早上还较多,下午已经不足一版,跌幅超过5%的个股则是“趁机”超过了一版。完全破发的中国西电大跌居前,而N二重则更是连红盘都没有摸到,这已经可以和2004年上市的宜华木业等相比了。做多力量依然畏畏缩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再度缩量,而一旦缩量则领头羊效应也就淡化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最终大盘再度收绿,也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关键在于,又是一次下影线和上影线的“揉搓式”组合前两次的结果均是再度破位,这一次反弹冲高受挫会三度破位吗?

    笔者认为,相似K线本身的确值得借鉴,但在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的状态下我们要做不同的考虑。现在大盘最大的不利因素在前面都已经分析过了,譬如三大困难,两大阵痛,三难走因素等等,股友们可以自行翻阅笔者前面的文章。在连续的冲高回落后,大盘也有不少的有利因素:第一是J值继续在低位出现背离,证明卖力其实仍在不断衰竭,并且盘中几次放量反攻显示仍然有资金在此抗衡空方力量;第二是在连续下跌后外围环境有好转迹象,对A股至少有“微弱”的支持作用;第三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核心的金融地产股出现了携手企稳的“好现象”,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也完全逼近了前期低点,这里再杀跌前景将不敢想象。

    那么大方向上也是如此,已经说过二月份的大盘有诸多“盼头”,那么最近的一个就是多方在面临底线的时候将如何组织有效的反攻。如果政策面认为目前核心蓝筹的估值已经到了“濒危”的局面,有类似大股东增持这样的消息持续出现,那么困难和阵痛都会被迎面击破,反过来如果说这里并非是大资金认可的点位,那么后市再下已个台阶,向“年线靠拢”是大概率事件。对于重仓者,目前给出缓解困局的减仓时间并不多,一定要好好把握,而对于轻仓者或持有长线安全品种的股友,既然已无做空疑虑,那么不妨不要看得过空,在这里等待真正的企稳到来。
新浪微博火热召集伙伴中,点击这里注册成为我的“围脖伙伴”,加入围脖一族!

我的新浪围脖http://t.sina.com.cn/turuiwang

盘股开天小栏
请点此进入专栏

 (仅为切题,兼则交流,姑妄听之,切莫盲从)

实盘+热点(请点击查看):弱势反弹中孰强孰弱(0203),开门黑后把握怎样的策略?(0202),下周把握反弹中的这些获利机会(0201),诱空格局下关注什么股(0129),阴霾无限中寻找强势真英雄(0128),连续调整后还有多少空间可跌(0127),关注此类个股率先走强讯号(0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