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弹大幕已拉开 将如何进行

(2010-01-28 12:15:15)
标签:

图锐

美联储

反弹

阴跌

破发

财经

分类: 就市论市
    对于昨夜今晨的市场,很多人的重点都是美联储的利率策略。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在目前这个紧缩风声已经很紧,退出政策仍在不断小范围实施(比如税务抵扣政策导致新屋销售的下滑)的情况下,美国自然会把焦点放在和中国类似的“确保经济动力增长”这个方面。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已经决定关闭四种融资和信贷工具: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The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和通胀压力实际不大的情况下,做出“基准利率将较长时间维持0到0.25%的目标区间”是符合目前状况的。

    也正是因为“较长时间”这个时间段看起来颇有吸引力,使得前几次的议息日往往会出现的“议息后跳水”并未出现。相反,由于一直下跌积累了还算不错的反弹动力,美三大股指在联储做出决定后仅仅是“假装”跳了一下水,随后就震荡上扬:千万不要以为深成指的七连阴就有多么疲软,道指在过去的五个交易日也仅仅涨了一天,而这一天的涨幅只有0.23%,所以美股可以说直到北京时间昨夜才有了一点象样的涨幅。这对其他周边市场显然也有积极的提振效应。基本都处于阴跌状态的亚太难兄难弟们均迅速反弹,主要股指涨幅都在1%以上,港股更是自1月5日以后首次涨幅逾越2%。在这种情况下,沪深股指看起来也是“非反弹不可”了。

    与其说非得借外力反弹,倒不如说全球股指都刚好进入了一个超卖的敏感周期,在这时杀跌动能已经衰竭,而实际上并未出现大问题的“宏观经济环境”将随时可能吸引买盘入内推动一波回升。早盘,指数在平开后虽仍有压力,但10:43后一波带量的反击总算是让盘面出现了些许阳光,反弹(这只是宏观意义上的反弹,其幅度可能是反弹也可能是反抽,当然也有可能是反转,只不过目前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大幕算是徐徐地拉开了。

    那么,为什么沪深股指总是跌的比别人快一些,涨起来慢一些呢?按理来说前面的跌幅大家都差不多,后面的回升也应该更努力才对啊。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单边市里趋势往往具有极端的指引作用,尤其是A股,在人气低迷时谁也不愿意掺这趟浑水,只等先锋队开路后恐怕才会略微参与。这从几个方面就可以看的出来:第一,今天反弹的先锋集中在消费,部分软件,重工等基金重仓中高价股身上,这些股由于是机构操控,已经迫不及待地先做出了抵抗式地反击;第二,与这些轻装上阵的小型基金重仓股相比,大型基金重仓股(即真正的大象股)走势就很一般了,大金融股继续探底,石油石化几乎维持平盘,铁建在预增后依然无法摆脱萎靡,最让人惊奇的自然是“N西电”没有出现在涨幅榜里而是在跌幅榜中,首日破发终于再度出现;第三,今天市场的参与人数依然寥寥,沪指在有新股出现的情况下居然仍然只有不到450亿的成交金额,恐怕又是一个超级地量。做多做多,只有“人多”了才能真正积累出做多动力,目前只能说反弹的大幕“拉开了”,但后面唱的是部分机构重仓股的“独角戏”,还难以全盘带动人气,这当然符合反弹伊始都是属于少数人的概念,但在图锐看来,还是有效激活共振力量后对反弹大幕的进行更加有利,也对扭转目前中线的颓势更有帮助。

新浪微博火热召集伙伴中,点击这里注册成为我的“围脖伙伴”,加入围脖一族!

我的新浪围脖http://t.sina.com.cn/turuiwang

盘股开天小栏
请点此进入专栏

 (仅为切题,兼则交流,姑妄听之,切莫盲从)

实盘+热点(请点击查看):阴霾无限中寻找强势真英雄(0128),连续调整后还有多少空间可跌(0127),关注此类个股率先走强讯号(0126),探底反弹后还有没有升势(0125),短线关注它们的持续机会(0122),大幅下跌谁将率先出现曙光(0121),简单法则应对近期可能剧震(0120),中线牛还得靠这三个板块(0119),下周持三类股等待飙升(0118),哪些个股已经走出单边行情(0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