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锐
图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876
  • 关注人气:14,9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窄幅短调阻不住资金冲动

(2009-10-21 11:47:46)
标签:

图锐

主导

思想准备

曲折道路

微调

财经

分类: 就市论市

    任何趋势都不可能一走到底,美元的下跌是如此,美股的上涨也是如此。尽管德州仪器、卡特彼勒、辉瑞制药等大型成份股的业绩依然相当出色,但美元的反弹使得美股迫切需要做出修正,因此美三大股指在昨天进行休憩式的调整——全交易时段在昨收盘点下方活动,但跌幅不大。而且是“先打桩”(大幅下探探出空间)“后回升”的强势震荡行情。在A股本身强势但又亟需调整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也希望A股能够出现这样适度而不过分的调整,因为这样的调整实际上是多方“主导”的调整,是低位筹码进行成本控制的调整,它并不会因为空头过于猛烈而演化过度。

    我们也看到了,今天A股确实出现了一个意料之中的调整,正如同我在之前的博文中说过多次的:“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这是老子书中“太满则溢”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连续阳线累积的同时,获利盘在不断堆积,风险也在不断累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我在《逼空上涨时别忘留条后路》中曾经说过:我们现在要看的,并不是“大盘还能收几根阳线”,“阳线时还能有什么疯狂”,而是“大盘在需要调整时该如何表现”,也许一个强势的调整比目前疯狂的上冲更具价值。这也是我所说后路的意思:不一定是要“逃跑”的后路,而是对调整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后路。现在的盘面和9月份上涨的一个不同就是,后者是在谨慎博弈和超跌影响下的“反弹”,前者则是在环境逐渐明朗下形成的“新战略上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后者也是这上升中的一部分,这样看起来就更符合笔者“曲折的道路”了。所以目前资金做多的坚决性要比9月份还要高涨许多,应对调整的“思想准备”也可以比9月要轻松许多了。

    早盘低开后形成分时图双底(看沪深300更为明显)后迅速回升,在冲高至翻红后同步翻红的中国石油等权重又开始转跌控制指数。这样一来截至午盘时大盘的震幅非常小,在个股依然较活跃的情况下(比如地产股今天继续集体强劲),指望个股自发的剧烈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调整就会带来资金回补),所以部分大资金主力被迫用大权重来“微调指数”,这是一种无奈,不过是让我们感到欢欣的无奈,是一种“强势的无奈”。之所以说权重仅仅是用来调指数的一个显著证明就是,前几天已经贡献涨势的石油保险个股全部在低位徘徊,和昨天美股分时图几无二致;而一些仍有潜力上涨或者滞涨的权重品种则被做多资金选中纳入“拉升对象”,譬如三季报符合预期的民生银行和可能超出预期的中信银行表现抢眼,尾盘时中信证券带头的券商股又出现飙升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充分的说明,多方做多的冲动简直是太强了,他们轮番的在各个板块进行“攻击”,使得市场的热度永远不减退。

    所以总结一下,目前的调整相当健康,从侧面再次检验出了前面上涨的“坚决性”,但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下午的大盘再度猛攻,从而将市场再度推向沸腾,这样只会缩短上涨的寿命,加剧今后调整的痛楚。当然了,我们去预判盘面不是为了赌运气或者是让市场非得跟着自己的预测走,而是依据盘面特征来制定自己的后续策略,目前的策略依然如同昨天,高位进行战略性的减仓是有必要的,不过对于一些滞涨而今天又出现强势的品种,我们倒应该坚守住当下的拉升。

我已经开通新浪微博了,点击注册成为我的粉丝
http://t.sina.com.cn/invite/att_reqback.php?code=kBswlk4

 

盘股开天小栏
请点此进入专栏

 (仅为切题,兼则交流,姑妄听之,切莫盲从)

四季度投资组合介绍: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
热点追踪(请注意时效):这一板块竟身兼两大题材(1021),新多资金看准了这个方向(1020),下周热点品种研究(1019),这个题材酝酿着大机会(1016),预喜潮会刺激这一板块(1015),一个核心将引爆两大题材(1014),利好下关注两重要板块(1013),下周两类个股将显明星特质(1012),应坚决回避的四类个股(0929)
实盘心得(请点击查看):20091020(NEW!)200910192009101620091015(如何选择热点板块?)200910142009101320091012200910092009093020090929200909282009092520090924200909232009092220090921200909182009091720090916200909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