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全食后 谁为市场“生光”

(2009-07-22 11:49:38)
标签:

图锐

日全食

食甚

阴阳交错

生光

股票

分类: 就市论市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对上天尤其是天文现象往往有一种迷信的崇拜态度。在中国,《山海经》就记录了古人对太阳的原始信仰,《开元占经》这本自汉代就开始流传的奇书更是记载了占星在中国发展的一点一滴。巧合的是,西方的占星文化同样发达,人们都把“星象”和预言结合起来,认为天上星辰的运动和地上的人事有某种神奇的对照效应。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记住那些令人惊讶的事情,而对那些平淡的事情则往往忽略了。占星术家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宣传占星术的成功案例,而对那些失败的案例则尽可能回避或隐瞒。所以占星术自然是迷信,自然是不可信的,但在古代它却是人们对难以解释的天文现象最好的阐述。

    说了这么多,自然就要提起这2000年才一遇的旷世日全食了,从春秋时期到清代,我国日食观测记录达1000多次。但由于古人科学认知力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总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古人敲门击鼓祈求太阳快快复圆。上海交大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说,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古人对日食的恐惧现在虽然已经化做对天文奇观的热忱,但是股市里往往不缺乏这种类似“谶语”的说辞,不信您看:日者,阳也,月者,阴也,月遮日,阴吞阳也,这次日全食时间如此之长,吞食如此之“全”,不正说明了阴线遮盖了“阳线”的光辉吗?难怪昨天出现了长阴,差点盖住了周一的阳线呢!

    这种言论自然只是一种玩笑的比喻,不必当真,不过既然有玩笑化的比喻,我们也可以顺着其思路继续下去。你看那日全食,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部分,既有食甚时的晦暗,也有生光时的薄曦,最后不也都“复圆”了么?既然日头被遮住只是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它还是要继续照耀着我们,不是正“说明”了阴线不可能“持久”,只是个别现象么?以上自然是用玩笑得出的结论,实际上,笔者所在的湖北地区,早间食甚时的确出现了“漆黑如夜”的现象,不过不到一会,太阳的“小月牙”就偷偷露了出来(即生光,太阳开始露出面目),至笔者写稿时,太阳已经复明如白昼。所以说,日全食给我们的主要还是引人入胜的奇观,尤其是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当太阳在白天突然消失,从白昼慢慢变为黑夜,我们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太阳对人类如此重要,所以当然不能“消失”,市场也是一样,在阴线后人们祈望着“光明”出现。昨天的调整,对许多人的信心打击很大,笔者的观点却没有那么“悲观”,原因在昨天也有过说明,一方面是许多个股需要调整来进行充分清洗获利盘,二方面指数上行明显面临压力,不如缓一缓(许多资金因此“缓”到了权证上面)。要想确立调整走势,重点要观察的是最近几天的走势,如果热点继续活跃,权重股和“八”股能形成共振,那么就算是“生光”,最后趋势就会“复圆”;反过来,继续向下寻求均线支撑,那么可能是中线调整的展开,不过以目前大多数人的思维来看,这种调整也只不过是“食甚”而已,光明迟早会来到。

    市场就是这么的复杂,所有人都想在这里充分地调整以买个好价钱,可是过早地买入恰恰“取消”了继续调整的可能。伴随着美股继续连阳上行的奇迹,A股今天干脆的高开高走不再回头,实际上,在日全食的敏感窗口内的确有很多利空,比如大象IPO,创业板重启以及诸多质疑....但昨天大盘主动低头却让这些利空在发泄完毕后反而无所适从了。今天,一直强势的中国石化终于又点起了它那盏1200万,哦不它自称是159万的天灯,强势上拉不仅让其兄弟——中国石油不再与其反向,也彻底的带动了煤炭(煤炭还有朦胧整合概念),化肥农药以及部分强势有色金属的反弹。与以往大象股一拉升,其他股就“原地踏步”甚至“南辕北辙”不同,今天化肥农药的集体崛起说明中石化的这一盏天灯的确让A股“生光”,进而点亮了“A股市场”。

   权重股的支持让沪深股指早盘即以中阳报收,回看本周周一到周三的K线组合,大阳——大阴——大阳(暂时),这种阴阳交错可不就是一个“日全食”的全过程么?既然黑暗过后终究是光明,那么股指通过大阴主动调整随后又继续踏上牛路的征程,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至于日全食,还是让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天文事件,不再总是把它和“股市”挂钩为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