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再次放出评述《股市楼市风险已释放》,从纯客观角度看,也许这样的简单定性还不算太“武断”。但是文中所说的实际是与股市有关的“客观层面”风险已大幅释放,真正主观层面上的信心还远远没有恢复。且不说经济走向众说纷纭,就算是三四季度业绩预期已经比较明朗了,定价权仍然还是模糊不清。要知道,在A股还未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晴雨表时,把两者简单的挂钩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在分歧剧烈的情况下,如果从绝对思路考虑买方应该占据主流,但是从相对“比较”而言,没有人愿意先动手,因此形成了一个“无量式”的循环。
今天的量能看似比昨天要放大一些了(深成仍缩量),但我们对比一下沪综指昨天的成交手数(4530万)和今天的成交手数(4531万),发现量增幅度远小于金额增幅度,说明了什么?说明今天成交侧重点从中低价股变成了中高价股。这就引申出了第二个循环:即估值的“恶性循环”。今天部分高价股放量上攻,如三险(太保目前的价格勉强可算“高价股”)以及中信证券,银行股也有不错表现。但是大部分高价股是破位走低的(有些出现放量),当然光以高价还不能概括,应该说是“基金重仓股”的补跌(大部分是中高价股)。今天收在跌停价上的6只股都是中高价股,除去中小板的拓邦电子以外,剩下的五只全部都是今明二天要公布中报的,而海油的“不尽如人意”的中报或许掀起了一股资金出逃风波,这就不由得联想到,剩下的如置信电气,康缘药业等一直被良好业绩预期的光环所笼罩的,是不是它们也如同海油工程一样呢?对中高价股笔者一向客观看待,有被基金恶炒的(如当年的云南铜业,如今已跌去九成,笔者在四月也写过分析其的文章),也有并不高估的。而这样的集体“卧倒”看似短期内挤掉了泡沫(包括神奇打至跌停的中国铁建),但若长期下去(也许目标是让茅台走下百元?)除了堵住一些人的嘴以外,对树立市场的定价机制并无任何好处。
这样轮番的寻高估股而卖出(要注意,这样卖出的并不一定全是机构,只是因为机构重仓,使得它们长期价格较稳定,没有大跌过,形成了一定的“相对亏损不高盘”罢了)最终就如同“狐狸分饼”,哪边多了就吃掉一点,结局是将PE“轮番推低”至极限低点(同时还必须为这个PE给出一套宏观上的结论,至于将来超不超预期,那是将来的事),正如同去年8月-10月把PE“轮番推高”至“评级”中国神华100元一样,笔者不禁要问,有这个必要吗?
一方面是“无量”->人气低迷导致股价萎靡->继续无人愿意入场的“量能”恶性循环,一方面是上面所说的“A比B估值高”->卖A->“不小心卖到B比A估值高了”->看来B有问题,还是卖B吧(即使买A,因为无量也无法涨很高了)->继续“A比B高”...的估值恶性循环(如果A和B的估值客观上很高,如同6000点一样,这并无问题,可惜现在是3000点以下),在量价“循环”无法打破面前,即使再发社论又有何用?这个市场的“胃口”是不下重手难以填充的了。当然,我们在今天还是要看到一些不错的积极信号,比如权重股继昨日表现良好后,今天继续稳步“护驾”,避免了大跌后的继续惯性下跌。我们也注意到券商股的上涨开始有了持续性,表明有部分资金看好后续的“人气”,同时有色金属股略微带动了市场的活跃性(这大抵又是江西铜业业绩的“超预期”罢,看看券商们7月对其的预测和南辕北辙的走势,真如一则笑话)。更加要注意的是,在周边股市震荡趋跌的环境下,港股连续第三日收阳,也是三日内第二天大涨,国寿H股更是扬超5%,我们可以不重视美股的影响,但是港股这番独立的上冲行情(量能也有所放大)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简单的一次触底反弹(港股已见到新低)还是有其他的因素推动?值得留意。
要让行情切实走稳(暂不提扭转,因为目前无扭转可能),打破这两个“循环”是切入问题的关键和重点,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且不论技术面的各种钝化和背离效应使我们必须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不管如何,权重股的表现也至少证明了有那么一股力量在努力着,试图通过市场之手来挽救市场,我们也只能祝其“好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