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盘时看到沪深300指数2.26%的涨幅和道指昨夜1.47%的跌幅(如果以更加全面的标普500指数计算,跌幅为1.82%),才发现今天A股不仅完全没有跟随周边的走势,并且背离的幅度令人吃惊。其强势夜也带动了港股午市收盘时仅微跌。这样的涨势如果说或多或少与前天的社论有关,则让人不得不想起社论的“隔日效应”,典型例子是2006年6月7日大跌后新华社的署名文章《锻造牛市的基础任重道远》,发文之意图即是给当时股指降温。6月8日,股指在探底后勉强回升收红,正如7月2日先涨后跌一样。到了9日沪综则大跌2.52%,随后展开了众所周知06年夏季的大调整。然而随着企业盈利的大幅增长,在奥运两周年倒计时的2006年8月8日开始,股指继续一牛不回头,并且在当时的全面牛市(至5.30为止)应该说是个股普涨的辉煌期。
这种影响周期是不无道理的,由于社论发表的当天,受众往往会带有强烈的舆论共识,使得股票市场的博弈体制无疑淡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部分资金选择反向操作,在后续日期起到诱空/多的效果。当然,这种没有实质性举措的言论在客观上对企业没有影响,因此市场长期的趋势和最终的多空底气,还是要看企业本身的景气度如何,比如06年即使是社论也无法掩盖当时做多的冲动。如果说当时的冲动来自06年至07年经济发展的“高峰”(以国家统计局为标准)的话,那么目前的冲动只能来自于过量的下跌了。
虽然今天指数再次出现了放量上涨,但这种反周边的上涨似乎仍然无法奠定企稳,最终还是要以社论做为定心丸,这不得不说是非理性下跌过后得一种悲哀。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指标股轮番砸盘之际,已经有不少个股出现了明显的抵抗效应:仔细观察一批个股的K线,会发现它们在前两天的调整中未破6月20日的低点,而今天的大涨又逼近或者超过了6月25日的高点,这类个股即形成与大盘强烈的背离。而这批个股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是具有能够吸引资金吸纳欲望的题材如奥运,环保等等,要么中期业绩已经有明朗预期,并且还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持续景气对抗高通胀的,如部分食品和化工板块。不仅如此,就连今天砸盘的权重股之间也出现了分化,招行率银行个股企稳自不必提,国寿首先“弃平安而去”大涨5%,露天煤业也充当了煤炭板块中的“叛徒”,这些都能证明部分空方力量已经衰竭。
一边是看到足够的希望,一边也要对局势有够清醒的认识。“部分”空方力量衰竭是否就意味着大盘彻底企稳了?目前尚难,之所以连绵下跌,除去小非的额外做空力量,另一大部分来自前期杀入的资金再次止损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如果以笔者《如何判定空方的衰竭信号》中所判定的三个标准来看,至少后两个就完全无法达到。虽然量能的确有效的放大了,但是公募与游资之间利益的冲突还没有完全得到改观(虽然点位的低企已经让它们在一些个股上共同做多了),更让人无法忽略的隐忧来自周边股指,欧央行的加息阴霾让欧股再度大跌,也迫使本已微跌的恒生指数大跌2%以上。在这样一种境况下,A股是继续受到他人的影响还是去类似平安参加富通增发一般地影响他人,值得我们关注。不要忘记,台湾股市前几天也还指望大陆资金互通能够挽救他们,如果A股本身虽有普渡众生的慈善心肠,没有强有力的举措和资金扶持,成为了典型的泥菩萨,又如何能够拥有这种话语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