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猛于虎!”这应该是最近股市的流行词,拿两千多年前封建初期的苛政和目前为了实现各个公司伟大“目标和理想”的融资相比,似乎过火了点。但是象平安这样的公司计划圈出数倍于公司年利润的融资总额时,则无异于杀鸡取卵。虽然马总奔波于各大基金公司之间说明融资的初步构想,那为什么这种构想不大方的公布出来呢?中国的投资市场的基石是中小股民,有人戏称股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其实也不为过。问题是被一些上市公司挤了奶,挤了又挤。连草都不给吃,还要继续挤,挤上了瘾,结果可能是就没奶可挤了。没奶了还要挤,挤出的只能是血和泪了。
与融资虎对应的则是最近新基金的“一条龙”发行,继2月1日和2月15日连续批复四只新基金后,今天管理层再下重手,一下子批准了3只新基金的发行,它们分别是属纯股票型基金的东吴行业轮动和天治创新先锋,以及属债券型的工银瑞信添利(此消息属于临时消息所以名称上也许不准确,最终消息请以官方宣布为准,但发行新基金是事实)。掐指算算,除了春节那周休息之外,管理层就如同例行公事一般的不停的批准新基金,放行新资金入市。其实关于管理层连续的“松闸”批准新基金,笔者已于上星期撰写了评论,但是今天还想在这个话题上冗谈几句。一边是资金供给的“基金一条龙”,一边是强劲抽血的“融资猛虎”,它们的碰撞会产生什么火花?首先我们要来明确几个事实:
1、目前的点位(4300左右),是管理层或者至少说证券管理层认可的底线,仔细分析去年5.30的调整,你会发现5.30之前的几天,大部分基金重仓股出现了涨停或者大涨的走势,明显有公募资金建仓,这些资金赶在那时建仓的原因笔者猜测有二:一是通过分析07年一季度报告发现重点研究的上市公司业绩的同比增长以及环比增长的确有可取之处,二是与管理层意图保持一致,因为调高印花税几乎就是为了针对当时疯狂投机的“八”股,赶在前面建仓“二”股正好是起到洗盘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指数在5.30后的行情是从7月23日利空出尽后真正开始,但是许多“二”股则实际上是在5.30时即启动,至中国石油上市前后停止,典型例子有福耀玻璃,云南铜业,招商地产等。而那时候的大盘的点位,就是4335点左右,目前大盘以及许多“二”股都基本回到了当时的建仓位置,政策面连续发行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大盘跌破这里。在昨天有传言保监会“逼迫”保险公司卖股后,今天保监会也急忙澄清无此事,护市态度其实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新发基金的同时,也有央行的继续执行从紧货币政策批文,可以看到这之间的博弈实际上还在继续。
2、在此次基金放行事件中,管理层显然对股市之弱认识不够。第一次跌破年线时,管理层松动了两只创新封基,采取的是折中的办法,既放行了新基金,又放行的是不那么积极的“封基”,意在试探市场反应,而市场的反应则显然是弱市中的反应——一天暴涨后继续整理,这在01-05年的熊市中就有先例。管理层此时大约认识到市场的信心已经有些动摇了,便再次放行了两只属于银行集团控股的基金,这两只基金就已经都是纯股票型基金了。但是本周大盘再度走弱,让管理层不得不再次推出两只纯股票型基金,而且从“红利”到“先锋”也能体会到基金的激进程度越来越高。其实在发行股票基金的同时,管理层还批准拆分了许多基金,而这些拆分基金所能“输血”的额度甚至超过了新发基金的额度,在发审环节上,除了铁建以外也未见大盘股,鼠年至今只有两只中小盘股等待过会,这些实际上都是政策暖风的体现,但是管理层也许未有料到,在调整市里,熊眼是只看利空的。为什么每次都在周末发行基金?谨慎的背后是对全球市场的“底气不足”,在次贷危机余热未消以及雪灾的双重冲击下,市场的人气已经十分涣散,以往正常的融资也变得“邪气”起来。A股已经完全沦为了全球股市的放大器——当然还是单向的,只往下。在周中推出这些利好的话,万一无法和美以及港股(主要是港股,由于港股是非常受美国影响的,而许多A+H股都是中资基金的建仓对象)形成共振,那只会白白的浪费政策额度。
至于讨论是不是“管理层只有发新基金这一张牌”这个话题,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其他的牌并不是没有打(比如拆分基金,停发大盘新股,专户理财等等),但是“熊眼”是很难瞧见它们的,而比这再大的牌涉及到政治博弈,目前是很难放出的,更何况解决水库缺水的最直接方法本来就是放水。曹刿曾经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虽然每次发行新基金都是“收盘之后批复”,但是一定会有提前知道消息的大资金,从2月1日,15日以及今天的下午走势都能看出端倪,只不过一次比一次弱,反复折腾的“市场”究竟还有没有余威,“基金龙”能否把“融资虎”打成周正龙的华南虎?只有让周一的市场给我们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