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体制教授日本小说杂谈 |
分类: 酷评! |
打你屁股,你还理论不过老子
学术腐败,这几年东一桩西一桩地被揭发出来,去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瞄上一眼,仿佛觉得中国的学术界已经一片黑暗万劫不复了。原以为只是我中央之国的特色菜,看《文学部唯野教授》,才知道大日本帝国亦复如斯,不愧是一衣带水的友邦,我们大可惺惺相惜一把。比起钱锺书,筒井康隆也是豁达之士,但是挖苦起人来,却一点也不温尔文雅。钱先生顶多拿克莱登大学文凭调笑一下,让方鸿渐留学归来讲讲梅毒,筒井却似乎带着狡黠的恶毒,把混在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们釜底抽薪式的端了老底,矛头直指学术体制和知识分子人格。读《文学部唯野教授》,你不得不笑,哪怕是一个文盲,只要品行稍微端正,就可以从鼻孔中鄙夷这群象牙塔里的混混们。
唯野教授从事文学批评,也是一位小说家,这个身份和葛红兵几乎雷同,不同的是,唯野可没有葛红兵这么幸运,能够一边当着学术明星,一边还能在小说里高调标榜身体写作,可谓明火燸竹子两头翘。唯野写小说,哪怕是获了芥兀奖(作者根据芥川奖杜撰的奖项),也要装傻拒认,避记者的架势不下大明星耍大牌。因为一旦文学之名在外,所在的学术圈就会把他当作汲汲名利的叛徒,进而被排挤和孤立。他的导师唾骂道“还得什么文学奖?得意了吧你?那是你人格堕落的证据!……你拿到过什么学术奖吗?我拿得多了!……”但接着例举的那些奖项,不过是自家人评选的明年到我家的那种奖项、名不见传的奖项甚至是高尔夫奖。学术离开文学闭门造车的优良传统,学术奖项的充盈水分,可见一斑。但做学术与暴得大名,又是一块鸡肋,教授在副刊上写点专业批评文字,会惹得同事眼红不已。唯野写小说的事无意间被新闻界一人士井森得知,这哥们在副刊多年,总想混个教授的名头虎虎人,这种挂名教授,我国目前遍地都是。井森拿钱打点了其他教授,唯野不受,请他在报纸上开专栏,算是变相贿赂。后来挂名教授当不成了,就把唯野获奖的事情在报纸上捅出来作为报复。
唯野的故事只能说明学术圈的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和面对名利的虚伪可笑,墓目提讲师和牧口转校的事,才真正把学术暗箱揭穿,把体制这个包着败絮的橘子皮剥开。助教提讲师,只要是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也不管论文的质量如何,有空缺即可评选。评上和评不上,就看人品了。墓目多年忍辱负重,求胜心切,竟然向评议教授们一一哭诉,还拽人家衣袖,简直不成体统。最重要的,这家伙迫于淫威,和他导师搞同性恋,传闻染上了艾滋病,大家伙都害怕和他接触,所以他导师的面子也都不卖了。墓目于是发了疯,拿着刀子满校追着教授们砍。教授们逃命的丑态被筒井写得活灵活现,搞笑百出。学术弊端的恶果,却如一枚开心果,学术给人性造成的悲剧,却如一幕肥皂剧。牧口转校的事,因为墓目的前车,竟然高效率一致通过。牧口拿着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给他出国一年的进修费,只在国外待了两个月,就悄悄溜回来,拿剩余的公费去打通接收大学的关节,躲在家里写论文以获取教授资格,连自己女友和铁哥们唯野通奸都不知道。
筒井的文字,好比讽刺漫画,看似夸张,实则情理之中,看似好笑,实则可悲。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都被刻画成丑角,其扭曲的人性,在扭曲的学术背景下,也彰显出卑微的酸楚。而这卑微的酸楚,并不能博得多大的同情,因为扭曲的人性,在《文学部唯野教授》里,你似乎看不到矫正的可能。这是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被网在里面,挣扎是无效的,可笑的是“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确信没有比自己更高尚的人,那坚信不移的样子甚至令人感到悲壮”。筒井辛辣的讽刺,彻头彻尾的讽刺,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他随时拈出国际国内各种圈子的名人,好莱坞的、哲学圈的、文学圈的、艺术圈的,借唯野教授之口来作比喻,如讲到日本国内评论家和国外的差距,唯野说:“你问有多大的差距?嗯,跟托马斯·哈代和奥利弗·哈代的差距一样大。”前者是英国小说家、诗人,后者是美国喜剧演员。筒井这种渊博的肆意挥洒,使小说的笑声具备了更大的气场,足够肆无忌惮地狂笑。
不能不提的是这部小说章节的安排。从目录看完全是一部学术讲义:章节就是课程名。分别是:第一课
印象批评;第二课 新批评;第三课 俄罗斯形式主义;第四课
现象学;第五课 阐释学;第六课 接受美学;第七课 符号学;第八课
结构主义;第九课
后结构主义。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以唯野讲课的形式,大篇幅地完整地加进这些内容,整体看来,似乎可有可无。但这正是《文学部唯野教授》作为实验文本的圈点之处。筒井的匠心所在,看看写在前面的《致读者》就明了了:筒井有更大的野心。筒井并不甘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讥讽学术圈,这部小说承载的,是筒井本人以真刀实弹对学术界的反击。说得更明白点,唯野有他自己大部分的影子。译者何晓毅在《译后记》里提到,筒井本人以前经常遭到评论家们攻击,受大江健三郎影响后,向来只能感性回应的他才开始学习批评理论,以反击攻击者,这在唯野的讲课中可以看到这个境况。那么,以此来看,《文学部唯野教授》又是一个让象牙塔里的文学批评家们无可奈何的作品。这恐怕是最大的讽刺。
结局就是:打你屁股,你还理论不过老子。最好的明证则是:日本文部省在本书发行的当年(1990)更改政策,规定拿到进修费的老师必须事后提交护照原本,确认出入境日期。而我们当前仍然对某些在履历上造假的教授们束手无策。诸君只管对照着《文学部唯野教授》,来看我国的“学术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