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思考
潜心写作 求变求新
池莉三年铸一剑 推出长篇新作《所以》
本报讯
自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以来,池莉一直坚持在独特的文学思考中潜心写作,求新求变。2006年她先期以《熬至滴水成珠》,表现了个人心灵追求和自我的蜕变与完善,广获读者关注和好评。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长篇小说《所以》,更是一部反映女性生命体验和个人内在自我成长之作,是作者用三年时间精心结撰的智慧之书。《所以》首印20万册,于2月5日在全国各地同步上市。
《所以》融合中国当代生活中的种种时代因素,从近四十年的政治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展开一个知识女性叶紫追求生命和生存尊严的故事。作为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女人,叶紫的人生充满疑问和矛盾,也充满错误和失败,但她在收获着人生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始终努力维护自己的心灵和个性,在与社会、家庭,与亲情、爱情,与亲人、男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停地寻找和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后,通过她对世界的观察、凝视与对话,构成了一个女人由外界探究转向内心发现的凄美过程,从而在痛苦和不幸之外,让我们感知到更大的爱、善与自由。由此,小说向读者提供了超越日常,超越男女婚恋的真切经验和智慧力量。
小说具有独特的思想视角,通过叶紫与她母亲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从血缘伦理进入政治伦理,作者有意通过两代女人之间的血肉关联,揭示中国特有的“母权政治”的专制性和控制性。《所以》描写的母亲,一反文学作品中习惯的“母爱”形像,她把爱与血缘伦理变成了权力和控制,叶紫对母亲一生的反叛,实际上是对于传统与现实中专制文化的自由抗争,它产生的苦痛与悲剧感,具有强烈的艺术穿透力。同时,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真实的历史记录,作者对于家庭政治的形成,对于母权在城市家庭中存在方式,以及对于中国女性身体与精神的压抑,造成人格的不完整不完美,更具有鲜活的历史概括力。至情至性的叶紫对她母亲的反抗,既是自我拯救,也是女性回到自身,回到诗性的需要。在这里,《所以》以动人的思想,增进了女性生存意义。
与作者以往的小说作品不同,《所以》的故事,虽然仍是历时式展开,但叙述上却更多跳跃和灵动,用一种剪辑性的叙事,穿插嵌入,富于弹性和律动。加上语词动作感特别强,使得小说语言不凝不滞,情节伸展自如,开合自然。作者本来就极擅语言的智慧,凌厉而温柔,锐利而蕴藉,这一特点在这部小说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据责任编辑胡玉萍女士介绍,在《所以》的写作过程中,为能够安心写作、不受干扰,池莉经常关掉电话、手机甚至停机;小说三易其稿之后,又封闭写作三个多月,最终一气呵成。当谈到小说题目为何取名《所以》时,池莉说:“我们的生活与历史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有着太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经验中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痛苦,我要做的就是触摸精神世界最隐秘之处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一个深思熟虑的真实的立场,一个简洁明了的立场!
加载中,请稍候......